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谢建)3月,湖南各地进入春耕生产高峰时节。农机轰鸣,稻田翻耕,种谷入盘,农民来回忙碌,广袤田野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主动请缨 “硬核”驰援家乡
初春阳光洒在田野上,微风拂过,到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汨罗市罗江镇,身穿朴素衬衫的周其林正蹲在育秧大棚里,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他时而与身旁的农民交谈,时而用笔记本记录着什么。这位专注的身影,正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周其林。
“我们前期要告诉农户如何选用水稻品种以实现生育期搭配,为实现高产稳产打好基础。在早稻集中育秧时节,指导农户管控好大棚温度、水分,避免‘倒春寒’的影响。”又一个春耕开始的日子,周其林又开始为乡镇农技员通过现场、微信、集中授课等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筹农资、选品种、备肥料、修设施、授技术……对于家乡农业发展,他总是有求必应。
2020年3月,周其林(右二)与专家调研组在三江镇调研指导
那是2020年初,一场疫情,打乱了农民春耕备耕的节奏。农资的供应、价格、配送各种问题凸显,任何环节的纰漏对于靠地耕作收入的农民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同年3月5日,一场驰援保春耕的行前动员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两天后,80名农业领域专家教授带领的调研指导组奔赴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及粮食生产指导调研。
“育秧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全年的收成。”周其林主动请缨,带领专家组,“硬核”驰援家乡。
60天时间里,周其林和两位专家的脚印遍布汨罗所有乡镇和种粮大户的田间地头,从秧苗的培育到田间管理,他们事无巨细地为农民解答疑惑,将服务的探头精准嵌入到春耕备耕工作中,把政策、信息、技术送到农民手里,为稳住农业“基本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引智回乡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在汨罗市长乐镇,手工甜酒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正宗的长乐甜酒,用料极为讲究,糯米须用本地特产的“三粒寸”桂花糯,要求米粒饱满、色白有光,酿出的甜酒才会晶莹可鉴、唇齿留香。
但经过多年种植,“三粒寸”糯稻慢慢出现了品种不纯、品质下降、产量不稳的问题。
“培养更加优质的‘三粒寸’糯稻是汨罗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初衷,汨罗市农业农村局找到周其林,希望他能找到办法。
2024年初,经反复研究,周其林组织专家团队、博士课题组长期驻扎长乐镇进行糯稻高产栽培生产技术试验和技术推广。2024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与汨罗市农业农村局正式签订汨罗糯稻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与高产技术服务协议,从田间筛选了67份“三粒寸”糯稻优良单株,拟通过湖南海南两地2年6代的穿梭育种,对该品种提纯复壮,力求培育出长粒优质、高产、稳产的糯稻品种。
“目前第一代已经在海南完成育秧,经过反复淘汰,优中选优,预计2027年培育出目标新品种并全面推广。”周其林介绍,他们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培育优良糯稻品种,为长乐甜酒生产提供原料支撑。
在以科技带动家乡农业产业发展上,周其林还做了许多事。
汨罗粽业科技小院落地罗江镇山秀村
2023年12月,湖南汨罗粽业科技小院正式落户罗江镇山秀村。这座小院由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和汨罗旺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周其林就是项目的核心推动者之一。
在科技小院内,专家团队在这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生产一线,为农特产业发展汇聚智慧源流。如今,汨罗旺禾农业正以湖南汨罗粽业科技小院为载体,依托湖南农大科研技术及人力资源,在罗江镇山秀村建设900余亩高标准国家级智慧农业实验用田,致力打造汨罗乃至岳阳的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示范项目。
周其林与专家团队在桃林寺镇亦仁村指导花生种植
桃林寺镇村民常年种植花生,但土地相对贫瘠,加之作物选种、种植技术等问题,效益一直不高。2020年8月,在周其林的“搭桥牵线”下,汨罗市亦飞农产品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花生推广种植团队达成合作协议,流转荒山坡地300余亩种植花生。花生科研团队驻点亦仁村3个多月,通过选育耐低钙良种,辅以增施碱性钙肥,打造特优高效花生种植示范基地,花生湿子亩产超500公斤,打破了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的“硬壳”问题。
2014年,白塘村与岳阳蓝光亮点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签下协议,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合力种植枳壳。2023年,公司新上了枳壳陈皮茶生产线,生产多款枳壳陈皮茶。如何将枳壳陈皮茶打造成区域品牌和地标产品?周其林引智回乡,带领农科院茶科所所长李赛君、首席专家包小村等组团到白塘镇蓝光亮点指导枳壳陈皮茶进行质量标准建设、生产工艺评估、技术认证与品牌塑造,使得该产品年收益翻了三番……
汨罗“智囊团” “金点子”倾囊相授
其实,周其林还有另一个身份——汨罗求索智库专家。
为更好地助推汨罗高质量发展,2018年,汨罗开始组建汨罗市智库,从乡友中挑选一批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法制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知名院士、高校教授、企业家为智库专家,成为汨罗市委市政府的“参谋部”“智囊团”。
周其林作为汨罗求索智库一员,一直尽心尽力回报桑梓,积极参与汨罗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问题、热点问题和全局性问题的多次研究,将“金点子”倾囊相授。
2022年1月,汨罗编制《汨罗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规划方案(2021-2025 年)》时,周其林共提出包含“加强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加强农村人才培育”等十条意见建议,其中七条被纳入《规划方案》中。
周其林参加汨罗市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研讨会并发言
2023年1月,汨罗市举行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研讨会,邀请20余位农业农村部、省市级农业领域专家领导,围绕为汨罗市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提供理论支撑,探索实践路径。周其林提出了“产业发展既要抓规模,也要鼓励小而精、有生命力的特色小产业发展,同时注意本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的建议。
2024年1月,汨罗市举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研讨会,周其林作为特邀专家出席,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改革。”他在会中说道,“我们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汨罗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周其林与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签约结对项目
2025年1月,汨罗市智库专家座谈会召开。周其林作为智库专家代表,与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签约结对项目,进一步深化了湖南农业大学与汨罗的合作。“助推汨罗乡村振兴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这次合作是一个新的起点。”周其林在签约仪式上说,“我们将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推动汨罗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时下,正是抢抓春耕的好时候,一个个钢架育秧大棚“拔”地而起,有效提高了秧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但集中育秧设施若只做双季稻育秧使用,一年最多使用4个月,其闲置期长达8个月。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设施大棚,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汨罗正在研究的课题。对此,周其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在大棚闲置期,选种等周期短、易培育的草花,用于城市公园、街道、小区庭院的绿化美化,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效益。”
谈起如何助推汨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周其林认为,汨罗农业基础稳固,发展势头强劲,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产”和“人”这两个关键着力点,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品牌化营销,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以及非物质文化产品,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同时,用好寓外乡友和本土专家,真正将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以城乡双向开放的理念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审:徐 娟
二审:刘晓元
三审:谢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