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做客2025年第一期珠海大讲堂,以“中国的经济波动与消费增长”为题,为800多位现场听众深度解读中国经济发展“脉动”。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搞市场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在过去高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到了一定时候它要暴露,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出现这些问题后,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使经济恢复正常增长。”樊纲表示。
“有人说中国四十多年的高增长是一个奇迹。在经济学者看来,高增长不是奇迹,长期高增长没有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这才是个奇迹。”樊纲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GDP增速长期保持在7%以上,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保持相对平稳,取得了伟大成就。“逆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仍然是个很大的成就。
这两年,
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波动,
部分企业感到了压力。
对此,樊纲认为,
波动本身不可怕,
要避免的是
短期波动演变成长期低迷。
在樊纲看来,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又有长期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因此需要多方施策,做一系列“正确的事情”,才能防止陷入长期低迷:
一是宏观政策需要有所作为,使得更多企业能投资、能实现经济增长,要真正创造实际需求,防止真的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货币空转”;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真正让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善,让大家有更多的发展;
三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拉动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
四是进一步以开放促发展,更多地通过全球化的发展,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
樊纲指出,当前,国内情况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高增长,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我们的经济增长也是个重大挑战。
“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好我们的事情,要进一步看到我们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的传统产业有比较健全的门类,我们的收入、消费、公共服务的增长,随着城市化的提高还可以继续增长。”
樊纲提到,我国城市化率只有65%左右,农民进城、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的进程仍有较大规模;城市化与城市群的发展会产生新的需求,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扩大,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强劲。
在樊纲看来,中国当前的经济有诸多亮点:高新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在电动汽车、新能源、AI、制造业的数字化、生物医药等领域,新技术产业在国际比较中已经占据先进地位;在许多领域虽然仍落后,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创新、创业的活力有所增强;每年毕业500万以上的工程师,开始形成“中级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在加大,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基本逻辑就是:这个波动,我们完全有条件不使它成为一个长期的衰退,我们经历了一段波动后能比较快‘走出来’,恢复到一个正常增长的水平,在全世界仍然是比较领先的增长幅度,我们能继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樊纲总结道。
“怎么提高消费的需求,怎么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在讲座中,樊纲还向大家详细阐述了“怎么理解消费这件事”“怎么理解消费需求扩大这件事”。
他认为,收入决定消费,而不是消费决定收入。提振消费需求归根到底是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降费减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利用“财富效应”提振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信心。
针对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樊纲认为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少一些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更多地用于当前消费。
“我们的生产力现在已经大大提高,不仅有生产,我们还在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需求、更加重视消费,使我们的经济增长进入更新的阶段。”樊纲说道。
文章转载珠海特区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