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茶香漫卷大洲湖畔——制茶大师的生态茶业三重奏

本报记者 陈婧

掌上咸宁报道

三月的咸宁,春山吐翠,云芽含香。这座以茶、桂、竹等绿色生态资源为底色的城市,正迎来一年中最具诗意的茶叶丰收季节。24日,记者走进位于咸安大洲湖东畔的逸思园生态茶园,但见碧浪接天处,采茶人腰悬竹篓穿梭于茶垄之中,巧手翻飞间,嫩绿的新芽纷纷落入篓中,惊起彩蝶绕身,引得山雀和鸣,满园跃动着春的韵律。

图片

茶园深处,咸宁市逸思园生态茶业总经理程繁杨轻抚枝梢,仔细端详着新芽的舒展姿态。“春茶贵在时,更贵在度。”这位茶学科班出身的掌门人信手拈来一段茶经,“芽头未展时蓄香不足,一芽一叶初展方显真章。你看这芽头形若雀舌,叶底舒展如旗枪,离蒂去鳞方为上品。”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依山势而建的等高梯式茶园层叠如浪,被朝阳中晕染成动人的山水长卷。

五十出头的程繁杨,自幼便与茶为伴。从湖北民族学院茶学系毕业后,他在咸宁农科院深耕茶树育种与加工技术30载。2006年,怀揣着“学以致用、发展产业”的执念,他毅然承包咸安区官埠桥村向阳林场创立逸思园,将毕生科研成果注入这片沃土。

“我这里示范了两个省级地方标准,一个是《生态茶园茶林间作技术规范》,另一个是《桂花红茶加工技术规程》,都是我主持制订的。”在程繁杨的茶园里,每一处土壤的质地、每一棵茶树的间距,都有严格的标准。这既为制作每一杯好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每一位爱茶者的品质承诺。

茶树原生于森林之中,喜阴是其天性。程繁杨按标准规范营造防护林,在茶园周围种树造林,既有效地减少了阳光直射,增加了漫射光,保证了茶园的生态平衡,又无形中还原了茶树的原生环境,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绝美景观。

图片

制作技艺是成就一杯顶级好茶的关键。走进逸思园加工厂,一台台精巧的单机呈环形有序摆放,程繁杨骄傲地对记者说道:“传统不意味守旧,科技一定可以为匠心赋能。”为了制作出独具品质特色的茶叶,程繁杨将人工与机械完美结合,独创"三分机械七分智控"的制茶体系:320℃加260℃高低结合及120秒时长精准杀青,奠定茶叶品质基础,数控揉捻让每片茶叶受力均匀,黄光萎凋激发自然花香。

“你看这杯去年的明前茶标准样,去年制好后存放至今,仍翠色如初、香气馥郁。”程繁杨展示冲泡的茶样,茶汤澄明透亮,香气浮动如兰。

三十年匠心淬炼,程繁杨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运用茶叶科技激活了当地历史文化名茶的血脉,让失传的“瑶红”、“桃花尖”等中国茶界历史遗珠重焕新生。他制作的茶叶先后荣获“中茶杯”特等奖、国际名茶评比五连冠等26项权威奖项,以金奖品质彰显了咸宁茶香的魅力。

2018年,这位茶痴再展新姿——将咸宁双绝“茶与桂”融为一体。经过200余次的窨制实验,“三分茶韵七分桂魂”的桂花瑶红茶在2020年秋横空出世,逸思园因此再次名声大振。

2023年11月底,程繁杨这位为茶忙碌了大半生的茶人荣获了“中国制茶大师”称号。这是目前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给制茶匠人的最高荣誉,是对他钻研茶叶加工技术30多年而练就高超技艺的充分肯定。

“真正的品质革命,从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千年茶香找到当代知音。”抚摸着竹筛中玉色润泽的茶青,程繁杨告诉记者,眼下明前茶还没上市,老客户的预订量已超每日产能三成。

图片

而今,在大洲湖东岸,一场宏大的茶业变革正在逸思园生态茶园上演:投资1200万元扩建的加工车间即将竣工,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200亩高香型茶树良种园年前已栽下幼苗,与设计复原的唐代李邕品茶读书的“桃花尖”形成时空对话;三期民宿工程已启动建设,未来住客推窗即可见茶海波澜,夜枕星河时还能细闻制茶工坊飘散出来的曼妙茶香。程繁杨站在施工现场,指点江山,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露营地,山头上将建起观景台。我们将一年四季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科普体验活动,让更多市民朋友感受到茶的生命温度,投入到健康饮茶的行列之中。”

责编:聂莹颖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