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
2.典型案例彰显依法从严惩处的鲜明立场,突出对种子质量安全的刑事司法保护,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3.为此,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制售伪劣农资犯罪的严惩力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案例目录
案例一:赵某销售伪劣种子案
——销售带菌马铃薯种薯,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案例二:李某柱等销售伪劣种子案
——销售纯度不合格的伪劣水稻种子,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案例三:丁某、张某平销售伪劣产品案
——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低浓度农药,销售金额上百万元
案例四:张某、司某等销售伪劣产品案
——“农资忽悠团”下乡以氮肥冒充复合肥销售,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