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宋苏轼《小饮公瑾舟中》曾云:“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邸报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可惜的是,邸报消失了很久。2025年,邸报回来了。
考察邸报源流,汉朝即有邸报发行,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亦互相传报,使知朝政。”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实际上即为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说文解字》对“邸”字的解释是“属国舍也”,汉代采用郡国并行制,诸侯朝见要有住宿的地方,在外地称为“馆”,在京师则称为“邸”。“邸”的制度源于西汉:《西汉会要》记载:“九卿之一大鸿胪下,设有属官郡邸长、丞,其职责为‘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并注:‘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期待宿也。’”此处之“通奏报者”,即传达君臣间的消息,亦即“邸报”发行之原因。邸报是地方政府驻京之“邸”发行之报纸。其先本为对地方政府之一种“中央新闻报告”,但以后由于社会对于新闻的需要,也开始对外发行。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它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邸报到唐朝时更加盛行,内容和编抄技术亦大有进步,其原因在于:第一、各地诸侯皆置进奏院于京师,以通文报;第二、雕版印刷于隋朝时得以开始使用,到了唐朝初年普遍被采取。唐朝文学家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中详细描述了邸报的形态,他当时得到的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孙樵记录的杂报内容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桂院笔耕集》卷六“贺内宴仍给百官料钱状”中有云“右得进奏院状,七月一日于内殿宴百官,仍令度支各给三个月料钱”。同书卷《贺处斩草贼阡能表》云“得进奏院状报,二十一日,圣驾出罗城北楼,宣慰回戈战士,各赐优赏,放归本营者。”
今天仍能看到唐代邸报的实物,大英图书馆藏有一“敦煌进奏院状”残页,1907年由斯坦因从莫高窟带走,运往伦敦,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邸报实物。它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由当时归议军节度使张淮深派往朝廷的进奏官从唐僖宗的行在凤翔发回沙州(今敦煌)的。这份进奏院状长97厘米,宽28.5厘米,全文两千余字,用毛笔抄写,内容主要是反馈张淮深向朝廷申请旌节的进度,其中也涉及一小部分凤翔的时事状况。
图片说明:大英图书馆藏“敦煌进奏院状”
宋代承袭唐制,也设进奏院, 编辑类似“开元杂报”的官方文书,名称则逐渐统称为“邸报”。《宋史·韩琦传》记载,范仲淹在陕北守边期间写信给韩琦,信中提到:“邸报云,某有恩命改职增秩, 贫儒至此,诚为光宠。”意思是, 在邸报上看到自己被提升了职务、增加了薪俸,感到受宠若惊。这是迄今为止可以看到的最早提到“邸报”的文字记载,此后“邸报”一词便在公文、书信、诗文集和史书中频繁出现了。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了唐、五代的旧制,即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归各州、府自行管辖,用以传递信息、协调州府和帝都的关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中央政府开始对汴京的共计200多地方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改组后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领导,其职责主要包括两点:收受和传递公家文书、在政府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播工作的进奏官也开始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经由进奏官们传发出去的“进奏院状”自然也就受到中央政府的辖治,成为统一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官报。这种官报在当时即称为“邸报”。除这一称呼外,“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也指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官报。
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以981年为界,前后有所不同。在此之前,邸报由地方政府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在这之后,尽管发报工作仍然由各进奏院负责,但其内容的编辑、整理和审定则逐渐由中央政府接管。其中最重要的审定工作由枢密院负责。
邸报编订后,经由驿递“传之四方”。驿递的方式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几种。宋朝南渡以后,为适应国防上的需要,又创设了摆铺制度,用于传送军机要务和赦书。邸报发出以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复制件以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与之前不同的是,宋代进奏院不再是由各地管理的“驻京办”,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划拨经费、统一管理的中央直属机构,此举改变了唐朝藩镇通过进奏院窥伺朝廷、甚至挟制朝廷的情况,进奏院编辑的邸报也改由朝廷集中管理、统一发布,即《宋会要辑稿》中所载:“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
这时的邸报,编发频率也较以往加快,由不定期刊行改为“每五日”或“每日”发布,有资格阅读邸报的官员,除一定级别的地方官外,还扩大到京城里的官员和部分有影响的知识分子,随着雕版以及活字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邸报还通过印刷的方式发行。
宋代许多著名学者也都阅读并讨论邸报。王安石《读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诗中说:“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苏轼则有诗云:“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无论讨论的内容为何,阅读邸报已成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宋史》卷三三二《李师中传》:“师中始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九载《与兵部程侍郎书》:“某再拜,某去冬被旨出使,中道读邸报,知执事者将还朝,窃自慰喜。”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六载:神宗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十一月一日诏:应朝廷擢用才能,赏功罚罪,事可劝惩者,中书、枢密院 各专令检详官一员,每月以事状送进奏院,遍下诸路”
除了史书记载,苏东坡、欧阳修等人的诗文书信中,特别是他们与其他士大夫的书信中,也能找到相关文字。以下为苏东坡的文字中的相关内容:
与汪道济书:“某见报移汶上,而赦未下。”
与范纯夫书:“前日见报,知新拜,即欲奉书为贺。”
与谢民师推官书:“某再启,承差人送到定国书,所报未必是实业也。„„乃四月十七日发来邸报,至今不说,是可疑也。”
这些都是苏东坡被贬至外郡时与友人的通信,其中第一条就是说他看见邸报上说要让他去汶上任官,但是还没有得到正式的命令。第二条就是祝贺友人迁升。第三条是说京师的朋友告知他关于任官的喜讯,但是由于邸报上并未刊载,所以不能确定是否属实。由此可见,苏东坡对邸报的信任程度是非常高的。
此外,欧阳修的书信中也有此方面的记载。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谓:“某顿首,启者。前者见邸报,有襄城之命。乃知当与谢公偕行。”
到了明代,邸报已经发展成熟。从《万历邸钞》判断,明朝邸报的报道内容非常丰富,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到外交、天文、气象、灾异等,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报,涉及面广,而且尺度相当大。
到了清代,邸报传播更加广泛。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而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多处记载了阅读邸报的情形:
第三回: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
第七十五回:尤氏听了道:“昨日听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一日在公馆闲坐,见桌上堆着一堆字纸,贾政一一看去,见刑部一本:“为报明事,会看得金陵籍行商薛蟠——”贾政便吃惊道:“了不得,已经提本了!”
古代学者是如何阅读邸报的呢?从诗词中可以窥见一斑:
小饮公瑾舟中
宋代:苏轼
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
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
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
宋代:王安石
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
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
众喜夔龙盛,予虞终灌憸。
太平谈可致,天意慎猜嫌。
夏日山居
宋代:舒岳祥
夏日山居好,还思童冠时。汗流修举业,浴罢间题诗。
边事廷绅奏,朝除邸报驰。槐花时节近,新说合新知。
春早四首
宋代:刘克庄
一春闽雨动龙颜,晓殿权停贺雪班。
林下散人看邸报,也疏把酒废游山。
观邸报感怀
宋代:陆游
六圣涵濡寿域民,耄年肝胆尚轮囷。
难求壮士白羽箭,且岸先生乌角巾。
幽谷主盟猿鹤社,扁舟自适水云身。
却看长剑空三叹,上蔡临淮奏捷频。
见邸报
宋代:陈杰
正徯朝阳听凤鸣,忽传鹈鴃作秋声。
百年事会纷成毁,一日光阴屡晦明。
张霸安能识时务,翟公久自风交情。
人间快意真难待,茅屋看山了此生。
阅邸报
宋代:陈宓
虚名空自喜,丛谤亦难逃。
望重瑕来众,官高磬折劳。
应酬书脱腕,思虑雪侵毛。
何似山林士,琴床梦日高。
八月下旬观邸报二绝句 其二
宋代:洪适
叹息东坡老,聪明误一生。
不须多识字,捷径自横行。
吴宣府新膺总督
明代:徐渭
邸报初翻数叶藤,栋梁今喜楩楠胜。
市场春后皆青草,司马秋来在白登。
天下安危真足仗,眼前修短却难凭。
最怜投辖相知客,不得随车负此情。
已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
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