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如奇遇。十年前,工作中的前辈告诉我,摄影像是一场奇遇,当时我没有那么懂,但点点头默默记下……那之后,和摄影的缘分开始带着我上路。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的历史事件……”《生活》杂志虽然已于2007年停刊,但“去看生活”的创刊词却被摄影人当作了新闻摄影与视觉叙事的经典指南。
非洲是人类全球迁徙的起点,也是我“去看生活,去看世界”的起点
2015年的3月,带着对“去看生活”的憧憬和拍出好照片的执念,我来到非洲常驻。东非裂谷带是人类历史的起源地,我的新闻摄影生涯也算是在这里才开始。
我在非洲的经历始于一次对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Kenya Wildlife Sevice,简称KWS)的采访。当我还在飞往保护区的小飞机上调整忐忑不安的心情时,KWS的新闻官保罗一句“欢迎回家”的问候让我一阵错愕,然后才反应过来——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肯尼亚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而邻国埃塞俄比亚则保存着320万年前的原始人“露西(Lucy)”骨骼化石。所以,用一句“欢迎回家”问候第一次来到非洲的我,从人类学角度讲确实准确无误。人类从非洲走出,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也希望摄影能带着我从非洲出发,“去看生活,去看世界”。
后来,奇遇带着我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做了一年公派访问学者,让我有机会从视觉传达、影像批判这些理论领域吸取营养。摄影的奇遇甚至还给了我一年援藏记者的机会和神奇的雪域高原以及高原上的朋友们结下缘分。
从学习借鉴到同场竞技,再到个人表达
因为是学习语言出身,驻外前,稿件库里外通社丰富的新闻照片都是我学习摄影的“语素”和“资料”。先是学习构图的技巧,分析理解外通社记者想通过影像传达的含义,吸收后再借助所学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驻外后,一些熟悉的名字变成了眼前一起采访、同场竞技的同行,比如曾多次获得荷赛奖的路透社摄影记者托马塞维奇(Tomasevic)等。
从肯尼亚加里萨大学恐怖袭击到肯尼亚销毁超百吨非法象牙制品、从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访问肯尼亚到东非地区严重干旱……完成发稿后检索一下常驻内罗毕的外通社记者们的照片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通过总结自己的遗憾和不足、学习同行们的优秀作品,下一次采访才更有可能有所提高。
随着离任回国的日期越来越近,我渐渐意识到我与外通社同行们关注的拍摄题材和影像表达在相似中也有不少差异,或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新闻摄影视角的不同。
比如,2017年东非地区经历大旱灾,肯尼亚有数百万人遭遇灾情,我在采访中注意到了一座金合欢树下的露天教室——因为干旱无雨,一所缺少教室的乡村学校把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在树下上课。
我在拍摄时并非直击旱灾造成的艰苦生活,而是传达肯尼亚年轻人在艰苦环境里刻苦的坚韧精神。这组照片得到了肯尼亚本地媒体人的认可,他们说看到了中国记者对于肯尼亚年轻人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认可,相比那些直白表现旱灾的照片,他们更需要这种激励人心的照片。
也是这一年,我又一次到索马里采访,相比上一次被动紧跟突发事件开展报道,这一次是我注意到东非地区持续干旱有可能引发索马里地区二战后最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的信息后,主动寻找线索,促成了这次采访报道。
当时,我想拍摄一些这个饱经内战摧残的国家重回正轨的希望,这是当时较为少见的视角。当我从联合国索马里办公室得知,摩加迪沙有一个帮助曾经在极端组织服役的前娃娃兵重新融入社会的公益组织时,我没有听从安全顾问的建议,冒着风险采访了这个名为“埃尔曼中心”的机构。
埃尔曼中心成立于1990年,创始人埃尔曼·阿里·艾哈迈德1996年被索马里内战中的军阀暗杀,他的家人先是离开,后来又重返摩加迪沙继续他未竟的事业。法图·阿丹是埃尔曼的妻子,她告诉我,出于安全考虑,很少有媒体来实地采访。她还说,“孩子们的未来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他们可以影响索马里的未来。”
近代中国曾经在贫弱中艰难摸索,“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声深入人心。在非洲工作的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们,想从非洲的少年们身上寻找一些非洲未来的模样。
如何通过影像作品传达个人独立的思考和观察是一名合格摄影记者需要考虑的课题。从学习借鉴他人作品,到与外通社同行们同场竞技,再到不断深入思考、进行个人表达……在非洲的工作中,除了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诸如上文提到的这类体现新华社摄影记者与外通社同行不同观察视角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报道,也算是我交出的一份答卷。
寻找以摄影为核心的融合报道方式
驻外结束后,我回到北京继续担任图片编辑,处理国际新闻照片。彼时新媒体和融合报道的大潮已经扑面而来,然而采访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迷惑中思考的我参加了公派访问学者项目,赴夏威夷进行为期10个月的学习,重点选修视觉传达和多媒体报道课程。
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我认识到开展新闻报道似乎是一个调动主观认知认识客观世界、并尽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无论是写作文章、拍摄照片或者是视频,正确而有深度地认识、理解客观世界或者现象、事件,才是完成好这一过程的基础。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调查研究思考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基本功。而文字、照片、视频应该是我们更倾向、更擅长的表达方式。
肯尼亚所在的东非地区是人类全球迁徙的起点,而夏威夷所在的南太平洋岛屿地区则是这一进程的终点,在完成广义上的环球之旅后,下一步我似乎注定要攀登高峰、走上高原开启新的实践了。
2021年2月底,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藏摄影记者经历。《穿越“仙女之泪”他们和羊儿这样走向春天》是我刚到拉萨一周时参与的一篇稿件,这篇入选“新华全媒+”的融合报道一直令我念念不忘。
在那个3月初的清晨,我们顶着风雪、翻越高山来到海拔5070米的堆瓦村,拍摄牧民们带领羊群从普莫雍错上的小岛转场。天还没亮,牧羊人就带领着羊群穿过冰封的湖面,在震耳欲聋的冰面开裂声中走向岸边。
此时我想到西方传说中也有类似先知带领众人走向新生活的故事,但那毕竟只是传说,眼前正在发生的则是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每年的这个时候牧羊人都会带领羊群一起走向春天,就像共产党人带领着藏族同胞不断走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由于新华社记者多年来对羊群转场这项千年传统的不断记录和传播,如今普莫雍错成了国内外闻名的旅行目的地,每年此时到访的游客和摄影师络绎不绝,羊群转场和普莫雍错已经成为当地一张旅游名片。
新闻现场如画的风景和震撼的环境,时刻会让专业的影像记录者迷失其中,对此我们早有所准备。在这次报道中,我们几名摄影记者分工清晰,提前沟通好,避免采集内容雷同重复;在现场充分合作,采集融合产品需要的各方面元素;最终在完成各传统线路发稿的同时,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高质量融合,融合稿件《咩咩咩咩咩……这画面,太带感了》成为爆款,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
这次的成功经验让我顿感:摄影记者发挥自身特长,形成以静态影像为核心的融合报道,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探索的道路。
我参与了摄影部重点国传栏目“镜头连中外”,在策划和编辑稿件时,我不断尝试在融合报道中把摄影记者通过独特视角得到的优秀静态影像作为报道的核心内容,再以精炼的文字“穿针引线”引出图片故事,以精彩的视频丰富关键瞬间的影像视角,主动探索摄影记者融合报道中的解题之路。
从事摄影工作的时间越久,我越发觉得:融合报道时代的摄影报道,不止摄影。摄影记者也需要成为“六边形战士”,从前期的策划、调查研究,到现场采访和拍摄,直至后期对融合内容的转化都应当掌握。
在非洲、夏威夷、西藏、北京等地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灵感。此刻的我,正怀着热情,等待着下一场奇遇。
记者:孙瑞博
编辑:张传奇 吴笛 王静颐 丁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