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批改系统第一次在屏幕上标记出学生作文中的语病时,我握着红枣枸杞茶杯的手微微颤抖起来——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位语文教师教学重心的历史性迁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曾是同事口中的“红笔战士”:每周批改整整100篇作文,在“比喻不当”“逻辑断裂”的海洋中苦苦挣扎,凌晨两点的护眼灯见证过我无数个与文字搏斗的夜晚。豆包、DeepSeek等智能AI的出现如同一道曙光,让我这样的老教师也开始探索AI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能。从最初对技术术语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自如设计“人机协同”教学方案,这段转型历程让我深刻领悟:AI不是替代教师的“入侵者”,而是解放教育创造力的“破壁人”。
破茧:AI如何重构教学时间分配
“包老师,为什么我的比喻总被画红线?”曾经学生举着作文本追问的场景,在引入DeepSeek智能批改系统后发生了质变。在二年级语文下册“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习作训练中,系统不仅自动标出“他的头发硬硬的,像一支支铅笔插在头上”这类非常规比喻,还会生成分级修改建议:初级选项提供“头发如一根根硬刺”等规范表达,高级选项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好朋友与众不同的特色”。当机械性纠错交给算法,我惊喜地发现,每周我居然能节省15小时,这恰恰是我进行深度教学的“黄金时间”。于是,原本只停留在“找共性语病”的作文课升级为一堂“创意表达课”。学生们在AI生成的《比喻思维导图》启发下,竟创造出许多灵动的句子:
“站在百果园琵琶树下的她,像一朵明媚的太阳花。当她嘎嘎嘎地大笑起来,那些花瓣都飞出去了!”(动作慢镜头)
“我同桌的眼睛黑得很特别。当她思考数学题时,黑葡萄眼睛里的游鱼会突然跃出水面——”(眼睛会说话)
“我的好朋友有一头会预报天气的头发,当她扎成柳条辫时,那天会是个大晴天,当她的头发变成毛线团时,那八成是个雨天。”(头发魔法)
蝶变:当AI生图遇见《村居》的课堂思辨
在古诗《村居》教学中,我重构了“自然观察家+数字诗人”的双维课堂,用AI辅助教学,上了一堂“寻找接近真相的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随着高鼎的《村居》诗句在屏幕上展开,学生们为通过“豆包AI生图”工具生成的数十幅画面争论不休。我伺机引导学生利用DeepSeek查寻“高鼎生活的时代背景”“清朝时的纸鸢”“农历二月天是什么景象”,一场关于“诗意真相”的探索悄然升温。
有的学生指着青绿山水风格的画面说:“这幅图上的柳树太工整了!清朝的杨柳应该是自然野趣的,诗人高鼎生活在晚清,那时候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之乱,他写这首诗可能是在逃避现实,所以杨柳应该是懒洋洋垂在水边的,像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说着,他调出AI参数面板,将“线条规整度”从80%下调至30%,画面顿时多了几分恣意生长的野趣。
另一个女孩聚焦于“儿童放纸鸢”的细节:“AI生成的纸鸢是菱形的,但这不符合历史!刚才老师查的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明放鸢图》里,清朝小孩放的是沙燕风筝,而且诗人特意写‘忙趁东风’,说明孩子们是争分夺秒地玩——”她话音未落,已有同学在AI工具里输入“沙燕风筝+奔跑儿童+飘散书包”的关键词,新生成的画面中,孩童的布鞋上还沾着泥,衣角被风吹得鼓起来,瞬间让诗句里的“忙”字有了动态注解。
角落里传来不同声音:“这些小朋友的书包像宝箱一样,明显是贵族。高鼎写的应该是农村儿童!”“刚才包老师也用DeepSeek查了,农历二月还是早春,不会特别绿,可能是绿中带一点枯黄。”经过豆包指令调整,画面里茸茸的新草间果然透出一些残叶。
最令人惊艳的是一位沉默许久的学生,他指着AI生成的水泥堤岸说:“清朝的农村河堤不是水泥做的,应该是土做的,就是泥土一块块堆起来那样子。”当我们把“堤坝材质”从石砌改为土质,块块堆加,并添加细雨润湿的纹理后,那歪斜的柳枝轻扫着斑驳的土堤,竟透出几分时代风雨欲来的感觉。
这场持续半小时的“真相追寻”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标准答案的倾听者,而是化身历史侦探、艺术考据家和心理分析师。当AI生图工具将抽象诗句转化为可拆解的视觉元素,文学理解便跳出了“中心思想”的窠臼,在技术赋能下升维成多维度的文化解码。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技术不是诗歌的敌人,而是打开文本多重宇宙的钥匙。当AI生成的多种画面成为思辨的起点,当参数调整演变为对时代情绪的触摸,那些沉睡在诗句里的历史呼吸与文化基因,正在数字时代少年的指尖重新苏醒。
表1 学生用豆包AI生成的古诗《村居》进行课堂思辨
共生:人机协同的口语交际革命
当我用AI试教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时,这场看似简单的教学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我将情境训练设置为“豆包电话亭”模式,AI化身智能对话教练:在“我想学画画”的亲子沟通场景中,学生对着麦克风说“妈妈,我想告诉您,我不想学钢琴,我渴望用画笔画出春天的颜色”时,情感识别系统立即回复“很有礼貌,语气让人舒服”;而当有学生生硬地说“我就是不想练琴”,AI则模拟母亲失望的语气反问“你觉得这样说话能让妈妈理解你吗”,并给出“换位思考建议清单”。
在“迟到道歉”情境中,学生小陈最初说“烦死了,路上堵车又不是我的错”,AI将其语气标为红色警告;经过三次模拟训练,当他最终说出“老师,对不起,我明天一定早出发十分钟”时,语音给出了柔和的绿色,并附带“真诚度”的成长报告。课后数据显示,学生使用恰当语气的成功率从初测的32%跃升至78%,更有家长反馈孩子在家沟通时开始主动使用“我觉得……可以吗”的协商句式。
这场实验让我深刻意识到:AI不仅是语言训练的镜子,更是情感智力的催化剂。当技术能精准捕捉声调里隐藏的尖锐,解析停顿中潜藏的焦虑,教师便获得了透视儿童心理的“超感官视角”。而学生在与AI的反复对话中,逐渐领悟到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图为豆包AI生成的人机协同的口语交际课堂)
觉醒: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
然而,技术狂欢背后潜伏着危机。套用系统推荐的金句模板,过度依赖AI会导致语言灵性的消失。在使用AI助教时,我增设“创意保护程序”,当检测到模板化表达超过阈值时,会自动触发“思维突围挑战”。半年的实践让我逐渐明悟:真正的人机协同,是让AI成为“认知脚手架”而非“答案生成器”。我们甚至开发出“反哺训练”模式——将学生创作的优秀现代诗反向输入AI模型,不断优化其文学审美库。这种双向赋能,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
站在讲台上俯瞰,如今的课堂已演变为“数字生态群落”:智能错字捕捉系统如警觉的啄木鸟,AI生图系统是穿越到古代的任意门,语音情感分析仪化作敏锐的倾听者……但最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眼中愈发闪耀的探索光芒。当技术卸下重复劳动的枷锁,教师终得以回归教育的本质——点燃思维的火种,守护人文的温度。这场静默的革命告诉我:“红笔战士们”可以从重复作业中解放出来,大胆而谨慎地探索,成为驯服AI、调教AI的“AI指挥官”。教育的未来不在冰冷的算法里,而在教师驾驭技术的温热的智慧中。
来源 | 本文系原创
作者 | 包玲玲 温州市实验小学教师
统筹 | 周彩丽
编辑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