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9

评论

17

1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三无网文收割流量,科学数据击破“14亿人疫苗焦虑”

近日某自媒体文章《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谣言与14亿人对疫苗安全的深忧》在朋友圈刷屏,文中将个别网民臆测包装成“重大线索”,用“据说”“网传”等模糊话术暗示新冠疫苗存在安全隐患。
为避免谣言继续泛滥,笔者连夜核查世卫组织数据库、国家药监局备案文件及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用多个维度的事实撕开谣言画皮。

核心事实核查

  • 杨晓明是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主导研发的是国药新冠灭活疫苗。科兴疫苗的研发负责人是尹卫东,两者分属不同企业体系。这种张冠李戴如同把华为5G专利算到小米头上。

  • 根据新华社2024年4月报道,杨晓明确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但没有证据证明,杨晓明被罢免与新冠疫苗的安全隐患有关。

  • 国药疫苗(BBIBP-CorV)与科兴疫苗(CoronaVac)分别于2020年12月30日、2021年2月5日获附条件上市批准,WHO紧急使用清单认证时间分别为2021年5月7日、2021年6月1日。

疫苗安全性数据的全球大样本量溯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2020.12-2023.12)显示:

  • 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34.6亿剂次

  • 不良反应报告率11.86/10万剂次(普通疫苗平均报告率约20-30/10万剂次)

  • 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0.07/10万剂次

  • 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0.09/10万剂次

《柳叶刀》2023年1月发表的全球疫苗安全性研究显示:

  • 灭活疫苗(国药/科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mRNA疫苗

  • 心肌炎发生率:灭活疫苗0.8/百万剂次 vs mRNA疫苗40/百万剂次

  • 静脉血栓发生率:灭活疫苗1.2/百万剂次 vs 腺病毒载体疫苗8.1/百万剂次

“长新冠疫苗综合征”真相

谣言文章中所说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实际上是被曲解的:2023年12月《自然》子刊论文明确说明,其研究的"疫苗接种后综合征"仅观察到个别案例(样本量23人),与疫苗相关性的统计学证据不足。研究负责人Harlan Krumholz教授在推特澄清:“这不能证明因果关系,需要更大规模研究”。

《科学》杂志对“长新冠”研究的结论是:

  • 截止2024年1月,全球报告接种后出现持续症状的病例约0.002%

  • 自然感染后出现长期症状的概率是疫苗接种的7-15倍

  • 研究者强调“接种疫苗仍是降低长新冠风险的最佳手段”

美国疫苗伤害赔偿机制的特殊性:其“无过错赔偿”制度设计意味着申请人无需证明因果关系即可申请,实际获批案例不足申请量的5%。截至2024年12月,在2.7亿接种者中仅确认12例疫苗直接相关死亡。

疫苗与猝死的科学归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研究:

  • 分析2021-2022年全国猝死案例与疫苗接种的时间关联性

  • 接种后30天内猝死发生率0.36/10万,未接种人群同期猝死发生率0.42/10万

  • RR值0.86(95%CI 0.79-0.93)显示疫苗接种群体猝死风险更低

牛津大学2022年《自然医学》研究揭示:

  • 感染新冠使心肌炎风险增加15倍,而疫苗接种仅使风险增加3倍

  • 每百万剂疫苗可预防3800例新冠相关死亡,对应可能导致的1.3例心肌炎死亡

灭活疫苗技术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技术成熟度:灭活疫苗技术自1896年首支伤寒疫苗问世至今,已应用超过120年。我国现行免疫规划中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等,累计使用超100亿剂次。

新冠灭活疫苗生产全程执行WHO生物制品GMP标准,病毒灭活需经过β-丙内酯处理、超滤纯化、分子筛层析等多重工序,残留病毒灭活验证标准为≤3.0 lg TCID50/ml(实际检测值均为0)。

2021-2023年期间,药监部门对新冠疫苗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78次,发布整改通告5次,主要涉及文件管理类缺陷(占比92%),未发现影响疫苗质量的严重缺陷。

为什么这类谣言永远有市场?

从信息茧房效应的角度,社交媒体算法推送形成“回声室”,某平台数据显示,浏览过1篇疫苗质疑文章的用户,3天内接收到同类文章的概率提升87%。

从心理学的角度,疫苗谣言传播符合“逆火效应”:当科学结论与部分人预设立场冲突时,他们反而会更坚定地相信阴谋论。再加上某些自媒体深谙“专业术语+情感绑架”的传播公式——先堆砌“载量S蛋白”“抗体依赖增强”等术语制造恐慌,再用“为了孩子转发”进行道德勒索,最终完成从流量到变现的收割闭环。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人群在如此短时间内验证疫苗安全性。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接种新冠疫苗135亿剂次,这是现代医学史上最严苛的安全性检验。

要终结此类闹剧,仅靠少数人的科普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谣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回归科学方法论:看数据规模、查信息源头、辨因果关系、做风险评估。

当我们用透明对抗猜忌,用证据碾压臆想,那些寄生在信息不对称中的谣言产业,终将失去滋生的温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3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