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化”转型,49万亿宇宙行做好大行“领头雁”:净利润正增长,不良率降至1.34%;行长刘珺:在低息差环境下闯出一条新路

速览君






图片





<文|徐创浩   编|王娜>



3月28日,工商银行发布2024年年报,业绩稳中有进。

众所周知,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众多,足足数千家,仅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规模体量便占据了全行业资产体量的半壁江山。正因此,大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事实上,大行的存在意义已不再仅是一家商业机构,更是社会资金融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众多中小银行的前行“航标”。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皆肩负服务实体经济、打造“金融强国”的重要使命,亦不乏各有各的特点。这之中,中国工商银行(下文简称:工行)因资产规模最大(其实是全球最大),更有一层领军银行的“独特使命”。
工行对此有清醒认识,该行的定位便是: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机构的目标,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建设强大机构的领头雁、做专主责主业的标杆行”。
第一大行的责任固然重大,不仅业务表现要“稳”,能起到表率作用,更要有引领行业发展的“带队”意识。
2024年,工行呈出了一份运营稳健、稳中有进的良好答卷。截至去年末,工行资产总额达48.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实现营业收入7861亿元,实现净利润36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5%。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34%,拨备覆盖率214.91%,资本充足率19.39%。
令人惊喜的是,3月28日该行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大家看到了工行新经济形势下的经营思考。面临低息差环境,工行给出的新发展阶段转型答案是——发挥领军银行优势,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这是刘珺出任工行行长后首次出席年度业绩发布会,他在会上讲到,“穿越低息差的宏观环境是打造一流银行、领军银行、现代银行、价值银行的必经之路,工行作为领军银行,一定要闯出一条新路来。”
他阐述道,面向未来,工行将在过去均衡配置的基础上,按照全量资产、全量业务、全量客户、全量产品、全场景、全链条、全周期的导向进行优化组合,新旧动能动态集成,让更多的增长极接续生长,壮大成林。实现三个“立起来”:
国际化、综合化的全域和多元要“立起来”,这两板块资产占集团的11.8%,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形成价值创造更加多元的资产负债表;把现代金融服务“立起来”,工行已推出全行业首份面向金融基础设施客户一体化服务方案,将以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价值再发现、服务再提升再塑第二增长曲线;金融科技数字赋能要“立起来”,主动拥抱变革,以前瞻布局加速模式创新与价值重塑。


图片

均衡发展:总规模近49万亿,净利润正增长、不良率持续压降


截至2024年末,工行A股和H股年度涨幅分别为44.8%和36.4%,股息率分别达到5.32%和7.49%。
与资本市场上“火热”表现相对应的是,工行去年打造了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一张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利润表:
2024年末,工行总资产48.8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总量保持领先。各项贷款28.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总负债44.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其中客户存款34.8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工行人民币存款付息率降至1.62%,保持可比同业最优水平,有效支持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盈利能力上,2024年,工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61.26亿元,净利润3669.46亿元,同比增长0.5%,营收、净利额均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同时,工行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作为拥有一张庞大资产负债表的商业银行,工行资产质量始终保持稳定,风险抵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34%,拨备覆盖率214.91%,稳健经营基础更加扎实。
行长刘珺表示,工行不良率下降了两个基点,而拨备覆盖率上升和净利润都实现了正增长,可见工行并没有做会计科目之间的腾挪,也没有做资产负债表的粉饰,是用真正的收入增长来促进向资本市场的正向回报。

图片

向“新”而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1万亿,制造业、绿色贷款规模市场首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金融业责无旁贷。作为金融服务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工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定位,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作用发挥愈发高效。2024年末工行客户贷款余额28.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投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贷款分别增长 13.7%、16.7%、 19.1%,规模均居市场首位。
过去一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入高速路——人形机器人技惊四座;DeepSeek“一夜出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日渐成熟……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末,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3.1万亿元,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4.4万亿元,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余额超700亿元。
同时,工行深化科技金融“五专”服务体系,设立高级管理层科技金融委员会,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成立20多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增强“总分支网”四级动能。
当前,民营经济已然成为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42万家,占比超92%;与此同时,在出口强劲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一半。
作为支撑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工商银行精准施策,让“活水”润泽更多民企,2025年开年以来,更是动作不断——

2月28日,工商银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促民营落机制助商惠农”行动方案发布会,方案聚焦商户农户两大客群,着力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工行董事长廖林在会上指出将在未来3年为民企提供不低于6万亿元投融资;


3月12日,工商银行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布了《“金融助企 提质向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图片

大象起舞:“五化”转型“开花结果”,三个“立起来”开辟新路径


不难看出,在2024年行业整体利润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工行创收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旧。
这一切,与工行扎实推进“五化”转型不无关系。
过去一年,工行扎实推进智能化风控、现代化布局、数字化动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基础“五化”转型,着力增强各业务领域的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风险管控力,交出了一份注重守正创新、矢志改革转型的现代银行答卷。
2024年,应改革而生、随改革而兴的工行“五化”转型成果颇丰——

智能化风控更见效力,2024年,工行建设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涵盖企业级风险视图、计量、监测预警、决策功能;


现代化布局更为适配,2024年工行“专精特新”贷款较年初增长超54%,工银全球付直通国家(地区)拓展至28个;


数字化动能有效增强,2024年末,工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增至5.88亿户,开放银行全年交易额突破375万亿元;


多元化结构持续完善,微型客户占比由2024年初的76.8%提升至年末的78.6%,NIM降幅较上年收窄12BP;


生态化基础更加坚实,工行纵深推进GBC+基础性工程,搭建各类场景全套解决方案,实现G端拓户4.9万户,B端拓户32.6万户,C端触达客户1.7亿人。

工行管理层表示,“五化”转型是工行在新形势下推进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基本路径,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数字经济浪潮与实体经济变革的交汇点上,工行以“五化”转型为引擎,在书写国有大行穿越经济周期的韧性样本的同时,更为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上持续深化“五化”转型,战术打法上落实三个“立起来”,工行作为大行领头雁未来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大象起舞,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工行正持续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确定性锚定未来经济的无限可能,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新篇章。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