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心桥”上的“双向奔赴”
■孙 晨 王雲峤 胥迪文
“领导您好,李宁已到家,之前的事情我们已经处理好了,给您添麻烦了。”“不麻烦,都是自家人,希望你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天早上,第76集团军某旅通信连指导员郭昊轻点手机屏幕,给休假返乡战士李宁的妻子牛玉萍回复信息,为夫妻二人和好如初感到高兴。
前段时间,连队担负某项课目示范任务,李宁作为骨干主动推迟了休假。得知消息后,他的妻子有些失落,暗自生闷气并对丈夫有些冷落。
了解情况后,郭昊立即给牛玉萍发去短信:“李宁是一名优秀骨干,他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您的付出与支持。最近他工作繁忙,压力较大……”牛玉萍很快回复:“李宁是个‘闷葫芦’,这些情况我都不知道,我还以为他在故意找借口。”郭昊一边与牛玉萍保持联系,安抚她的情绪,一边琢磨由其他骨干分担李宁的工作,让他按计划休假。最终,在郭昊的帮助下,这对小夫妻消除了误解。
军人使命在身,往往与家人聚少离多。郭昊感到,连队与官兵家庭建立有效沟通,不仅可以增进对官兵的了解,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还有利于构建联培共育机制,促进官兵成长成才和保持思想稳定。
郭昊的手机里,至今珍藏着127条短信。这些短信大多是他主动发给官兵家属的,不涉及敏感事项和工作内容,或了解官兵家庭情况,或协助处理家庭问题,或向官兵父母求助……读着这些短信,笔者真切感到他对连队官兵的关心爱护。
去年,郭昊从组织科干事岗位调整到通信连任指导员。如何快速融入连队,被官兵认可接纳,着实让他苦恼了一阵。
有一次,战士刘醉天请假回老家订婚。按照惯例,郭昊给刘醉天的家人发送短信,提醒有关注意事项。末了,他表扬了刘醉天的近期表现,并缀上几句祝福语。出乎预料的是,刘醉天父亲给他回复了一段长长的文字,表达了对儿子长期服役的支持,还转达了刘醉天的一些内心想法。通过此次交流,郭昊对刘醉天有了更多了解。
惊喜,出现在刘醉天休假归队之后。郭昊发现,刘醉天工作训练干劲更足了,主动找他聊天的次数也增多了。问及原因,刘醉天说出了心里话:“指导员,我看了您给我父亲发的短信,才知道自己一直被连队寄予厚望。我如果不好好干,怎么对得起组织的培养!”
此事对郭昊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他逐渐养成了与官兵家属沟通的习惯。除了打电话,他经常主动发短信交流,即便外出培训或休假在家,也没有中断过。为了防止遗漏,郭昊还在手机里设置了日期提醒。
“叔叔,向您说声对不起,我没有照顾好旭萌。希望他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坎坷,能化为日后的勋章。”一天,上等兵吕旭萌在训练中不慎受伤,郭昊代表连队党支部向他的父亲说明情况。吕旭萌的父亲表示理解,还让儿子好好养伤,早日回归岗位。
“阿姨,希望您能劝劝陈虎,收下组织的这份温暖……”一级上士小陈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小陈对此一直不愿透露。通过与小陈母亲交流,郭昊得知了这一情况,主动为小陈申请了困难家庭补助。
一条条短信,宛如架起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部队、一头连着家庭,在不经意间开启一场场“双向奔赴”。
下士王宇鸿接连两次考学失败,自信心受到打击,一度萌生退伍的想法。郭昊与王宇鸿的家人一起讨论,制订了“家庭多鼓劲、组织给平台”的解决方案。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王宇鸿重新振作起来,在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比武中,打破“抓绳上”课目尘封多年的纪录,荣立个人三等功。
通过与郭昊的交流,很多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中士葛嘉良的母亲在回复时感慨:“没想到儿子表现这么优秀,我一定支持他好好干!”上等兵周俊杰的父亲写道:“儿子真的长大了,也懂事了,我和他妈妈感到很欣慰……”
“带兵人把官兵放在心上,官兵把责任扛在肩头。”郭昊说,带兵就是带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就会往一处使。去年以来,连队官兵参加旅创破纪录比武取得总分第一名,接受上级组织的考核取得两个专业第一名,就是有力的证明。
(本文刊于2025年3月28日《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李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