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NBC采访时,针对其新推出的进口汽车25%关税政策表示,他毫不在乎汽车价格上涨,并坚称这将促使消费者购买美国产汽车。这一政策将于4月2日生效,无疑将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墨西哥和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贸易冲击,更可能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
特朗普的算盘:逼迫制造业回流
特朗普的核心思路是:高关税迫使车企在美国建厂,提高本土就业率。这延续了他在2018年发起的贸易战逻辑,即利用关税手段保护本土产业。
他的逻辑可以归结为:
1. 让进口车更贵——消费者被迫转向美国产汽车,从而刺激本土制造。
2. 逼迫跨国车企回流——如宝马、丰田、现代等企业若不想承担高关税,就必须在美国投资建厂。
3. 迎合选民,强化“美国优先”形象——在竞选期间,他必须兑现对铁锈带选民的承诺,强调自己会“带回制造业工作岗位”。
从政治角度看,这是特朗普典型的“选票经济学”;但从经济角度看,现实可能并不如他设想的那么简单。
墨西哥:最大的受害者?
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国,超过70%的墨西哥制造汽车销往美国。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意味着所有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无论是美资还是日欧企业,都将面临巨大成本上升。
墨西哥制造的挑战
• 关税破坏成本优势:墨西哥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依靠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T-MEC(美墨加协定)免税政策。但如果美国强行施加关税,墨西哥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
• 投资不确定性增加:通用、福特、宝马等品牌近年来大规模投资墨西哥工厂,现在必须重新评估是否要转移生产。
• 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墨西哥政府已经表示,将在世贸组织(WTO)提出抗议,并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比如提高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
墨西哥企业的应对策略
墨西哥车企可能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例如:
• 加大对南美、欧洲市场的出口,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 推动本地品牌崛起,比如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已经开始在墨西哥建厂,墨西哥本土企业或许可以借机发展自己的汽车品牌。
• 与中国加强合作,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共同拓展非美市场。
中国:间接受冲击,但机会也在增加
中国虽然不是美国汽车的主要进口国,但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零部件出口受影响
中国是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大国,许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仍然依赖中国供应链。如果墨西哥出口受阻,意味着中国供应墨西哥的零部件产业也会受到冲击。例如:
• 新能源汽车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等)。
• 电子元件与自动驾驶芯片(华为、地平线等供应商)。
• 内外饰及基础部件(如吉利、长城的供应链企业)。
如果美国市场需求减少,中国企业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比如加速进入东南亚、南美和欧洲市场。
2. 增加中国品牌的出海机会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也可能带来间接利好。
• 如果欧美车企被迫缩减在美投资,可能会转向中国市场,或在全球其他地区寻求增长点。
• 部分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奇瑞等,正在墨西哥布局,利用T-MEC出口美国。如果美国关税让欧美品牌受损,可能为中国品牌提供市场机遇。
全球供应链格局:特朗普能否得偿所愿?
特朗普的政策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逼迫”全球车企在美国设厂,但现实可能与他的预期相悖。
• 车企未必买账:跨国企业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它们更在意长期成本和市场布局。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基础设施改造昂贵,并非最佳制造地。
• 消费者最终会买单:即便车企决定在美国建厂,短期内产能无法跟上,消费者仍然要面对更高的汽车价格,这可能影响市场需求。
• 供应链无法快速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链早已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便部分企业决定迁回美国,至少需要5-10年才能建立成熟的供应链。
结语:美墨中三国的贸易角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是为了推动本土制造业回流,但最终结果可能是:
• 墨西哥受创最深,汽车出口受限,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 中国零部件出口短期受影响,但长期或可借机扩大在美墨市场的影响力。
• 美国消费者和车企同样受损,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国内通胀压力。
对于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应对策略不只是“避险”,更应该看到市场重构中的新机会。南美、东南亚、欧洲,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加强与墨西哥的合作,或许能在全球产业格局变动中占据有利位置。
特朗普的“关税牌”,可能是一场高风险博弈,真正的赢家,还需要市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