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本申请季,终于落下帷幕。
用两个字概括:惨烈!
大家千万不要只看各个学校和留学机构敲锣打鼓、喜大普奔的榜单。
具体到个人,失望与遗憾占大多数。
其中,不乏血淋淋的痛苦和绝望。
上周五,藤校放榜日(Ivy Day),就有一条令人痛心的消息传出:
一位就读于全美Top1私立高中的亚裔学霸,在收到所有藤校的拒信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没有亲身经历过国际体系升学季的人,很难体会收到拒信时那种的焦虑与绝望。
在升学季,每一次学校放榜,对申请者而言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过山车。
从最初对梦校满怀憧憬,到等待过程中的焦灼不安,再到被拒后的失落痛苦,这样的情绪起伏不断循环。
通常,大家都会申请十所以上的学校,也就意味着,这样激烈的情绪变化要重复十余次。
而且被拒绝是大概率事件。
这时候,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父母的百分百支持,十七八岁的孩子真的很难承受。
我家儿子收到不少Offer,也收到不少拒信(包括梦校),还被康奈尔和UCB放入Waitlist。
他要做“最后的挣扎”,但我却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
亲身陪孩子走过全部的过程,什么结果都经历了,我有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01
— Dr小鱼 —
失望往往源于过高的期待
事实上,国际体系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经有了录取offer,只是有些没达到自己的期待而已。
甚至有些不乏收到UCLA/UCB这样的顶级录取,但依然感到不满意。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如果感到难受,不如先放下执念,把心态放平,接受现有的最好Offer。
求学的路还长,未来可以转学、可以深造,只要想学,机会多得很。
02
— Dr小鱼 —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认可,更不由学校的一纸录取通知书决定
这句话非常重要。
你就是你,你拥有的本事、学习能力,你的梦想以及你的热爱,并不会因为被某所学校拒绝而失去。
斯坦福大学曾就“拒信”发表过公开说明,解释其招生逻辑:
招生是科学,也是艺术。
每一届学生就像一场交响乐,需要不同的乐器和独特的声音共同演奏。
学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和谐多元的环境,这就意味着,即便有些能力出众的“贝斯手”,也可能因位置有限而无法加入这场演奏。
这充分说明,被斯坦福拒绝,绝不代表你不优秀,更不代表世界否定了你
哪怕没被名校录取,但在为冲刺名校努力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自律、坚持、探索等能力,这是巨大的收获。
03
— Dr小鱼 —
18岁体会“被拒绝”是难得的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18岁时经历“被拒绝”,其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漫漫人生,充满了各种拒绝:
求职时可能被心仪的公司拒绝,
工作中提案可能被上司驳回,
恋爱里表白可能被拒绝,
生活中找人帮忙也可能吃闭门羹……
尽早体会“被拒绝”的滋味,并拥有面对拒绝的勇气,能让人更加坚韧。
这绝对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04
— Dr小鱼 —
聚焦专业和未来
其实,很多没有被名校或梦校录取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为专业妥协。
因为头铁冲击“理工科”或热门的专业,而遭遇拒绝。
这几年因为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高校对中国人申请理工科有很大的限制,这使得很多优秀学生即便成绩优异、能力突出,也没能拿到更好的录取。
不是你不优秀,是人家不想让你学。
换个角度看,一个人在小小年纪就能找到契合自身兴趣与能力的专业,多么可贵。
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哪怕不是在最最顶级的学校,也会更有动力、更有热情,也必然更容易有所成就。
所以,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