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3

评论

33

8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半天接诊6例心梗患者,气温骤变成诱因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20字,阅读需4分钟

1.近期南京气温波动较大,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患者明显增加,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表示,春季气温剧烈变化时更需警惕心脏健康。

2.黄洋表示,冠状动脉病变是心肌梗死的根本病因,气温骤变可能成为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3.心梗高危人群包括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降低心梗风险。

4.心梗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典型症状为胸痛,不典型症状可能表现为牙疼、肩背痛等。

5.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生活习惯,年轻人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人则需注意控制原发病。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南京气温波动较大,忽冷忽热,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患者也明显增加。“仅一个下午就接诊了6位心肌梗死患者,这种情况在我十余年从业经历中非常罕见。”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告诉记者,虽然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低温易致血管收缩、痉挛而诱发心梗,但当前春季气温剧烈变化时更需警惕心脏健康。

气温骤变成“导火索”

冠脉病变是根本病因

黄洋告诉记者,这些患者多以胸痛为主要症状就诊,但其中也有一位患者因高血压伴随头晕就诊,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紧急救治,6位患者已全部转入心脏科接受住院治疗,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心肌梗死是一种由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引发的急危重症,具有极高致死风险。我国传统医学典籍《灵枢·厥病》早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印证了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凸显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冠状动脉病变是心肌梗死的根本病因,气温骤变可能成为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黄洋介绍,心梗高危人群包括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尤其直系亲属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4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增加,50-60岁为发病高峰期;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长期吸烟者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肥胖、缺乏运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及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都是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尽管遗传病史和年龄是不可改变的高危因素,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降低心梗风险。”

心梗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典型症状为胸痛,表现为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的疼痛,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刺痛。有时伴有心慌、胸闷、血压升高或下降等。不典型症状可能表现为牙疼、肩背痛等。“若在家中发生胸痛或肩背痛,可以尝试含服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以缓解症状,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黄洋特别提到,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因胸痛十余日才来院就诊。就在等待血液检测报告期间,患者突发心跳骤停。经急诊、心脏科团队实施联合抢救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进一步治疗。经过十余日的密切监护和综合治疗,患者最终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特殊人群需重点防护

早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黄洋介绍,江苏省中医院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体系,通过规范化药物治疗方案,结合冠脉造影评估及支架植入等介入技术实施精准治疗。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中药汤剂、药物微粒制剂及冠心病院内特色制剂等进行综合调理,并配合耳尖放血调节血压、穴位贴敷等非药物疗法以缓解患者症状。

在康复阶段,须重点关注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控制,鼓励患者进行中医保健运动,如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以促进患者康复。“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还为心梗患者量身定制适合的中药汤剂,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

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生活习惯,以降低心梗风险。年轻人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人则需注意控制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确保这些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曾心梗或放过支架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定期复查心电图、肌钙蛋白等相关检查,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排查。急性心梗发生后,6至12小时内为最佳救治时间,迅速有效的治疗将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拍摄/剪辑:万惠娟

校对 潘政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