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45名贵州“村T”少年点亮国际舞台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当苗银碰撞的清脆声响,与绣线穿梭的簌簌细语交织,当大山里的孩童身着民族服饰,踏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贵州非遗正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完成与世界时尚的深度对话。

2025年3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现场,贵州非遗元素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舞台。

45名贵州“村T”少年,最小的6岁,最大的9岁,他们跨越1600公里,从大山深处走来,带着苗族雷山支系、黄平支系、舟溪支系以及岜沙部落的独特风情,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

70岁苗族爷爷用扁担挑起5岁孙女登台的画面,成为这场秀最动人的文化传承注脚,网友盛赞其为“最动人的文化传承仪式”。

在这场由古阿新团队打造的非遗大秀上,千年苗绣、侗布、银饰首次以儿童视角完成国际表达。施洞支系苗绣盛装里,藏着外婆临终前的牵挂;丹寨鸟笼与台江姊妹饭,化作流动的文化符号。当侗族女孩弹奏琵琶,苗族少年表演芦笙舞,台下掌声雷动,这是非遗美学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图片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年们

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向时尚力量的转化,并非偶然,而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

“村T”源于苗族设计师杨春林2024年7月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发起的“草根走秀”。2024年,古阿新团队带着寨子里的妈妈们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而今年,他们将目光投向大山里的孩子,助力45名山区少年成为舞台的主角。

图片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年们

此次非遗大秀的设计理念独具匠心,系列作品采用山川河流、星辰雨雪等自然意象转化的创新纹样,承载着对自然的崇敬。各式几何纹、八角纹等传统纹样也融入其中,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与大自然交融的故事。

从北京回到贵州后,团队还将组织小模特们在家乡进行汇报展演,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的模式,构建起文化传播的完整闭环。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颜春匀
编审:骆启
编辑:任玉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