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5

评论

50

18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RD刚放榜,一批中产娃却在组团「撕」offer…

AI划重点 · 全文约3574字,阅读需11分钟

1.美本申请季进入放榜季,部分中产家庭在拿到offer后仍纠结于选择,甚至出现撕offer现象。

2.撕offer现象背后,家长和学生将ED录取视为“备胎校”或“保底策略”,不顾诚信原则。

3.然而,ED毁约可能给母校带来负面影响,如被列入黑名单,影响学弟学妹的申请机会。

4.除此之外,举报offer现象令申请圈氛围紧张,家长和学生不敢公开分享录取结果。

5.专家呼吁,申请者应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关注人品和底线,而非投机取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文丨Yanic    编丨Luna


美本申请正式进入放榜季,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手握多封offer,忙着选择未来四年的目的地;有人则因迟迟未收到心仪学校的录取而忐忑不安。


在焦灼的等待与喜悦的抉择之外,一些暗流也在上演。比如近两年,撕offer、举报offer已成为某些孩子申请策略的一部分。


美本录取率持续走低,这种无底线的恶性竞争让人不禁质疑,不择手段地争夺机会,最后真的会有赢家吗?


图片

常规轮上演撕offer大戏


好几年前,大家对ED申请还比较谨慎,很多人觉得它“绑死”了选择权,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入学,相当于放弃常规轮的更多可能性,这样太不值了。


但这几年,美本申请变得越来越卷,录取率一路走低,反倒是早申请的录取率相对友好,再加上留学圈“早申请早上岸”宣传,于是,越来越多父母和同学不计后果地涌入ED申请。


图片


在早申请阶段拿到offer,按理说应该是喜事一桩,可以不用再经历等offer的煎熬。


但如果在常规轮又收到自己梦校或者排名更高的名校offer,会让这样的喜悦秒变成纠结和痛苦。


一边是ED绑定的录取,一边是顶尖名校或梦校offer。前者很好,但后者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当后者是藤校或者T10的顶级名校offer,很多人就开始动摇了。


这不25fall常规轮刚刚放榜,就已经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撕offer了。


图片


甚至有人问:“如果学校倒闭了,撕offer还算撕吗?”


有父母在孩子早申阶段被纽约大学录取后还不满足,想要看看UC系大学放榜后,孩子收到多少offer,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还有学生ED拿到波士顿大学的录取offer后,又录到了排名更高的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在网上询问如果毁约ED的话,会怎么样?


图片


过去,ED毁约还只是少数现象,而如今,家长和学生已经把“撕offer”当作一种策略:


把ED录取当作“备胎校”或者“保底策略”,即便已经承诺入学,仍然对RD 念念不忘,不愿意撤销申请。


ED申请协议其实不仅是要求必须入学,而且还包括了停止一切其他申请竞争。


比如卡耐基梅隆的ED协议就直接规定,一旦ED录取申请人必须撤回对其他学校的任何其他申请。


图片


但现实是,很多人根本不care这条规定。


通常情况下,学生ED收到offer后,学校的升学指导为了保证未来的学生录取,或者给其他学生更多机会,都会要求学生撤销掉常规轮的申请。


但现在由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激烈,无论是学校还是顾问,都希望学生拿到越来越多offer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图片


他们往往对学生的申请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冲一冲。


众所周知,大部分offer实际上都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牛娃手上,对于这样一个“offer 大户”,学校和中介又怎么舍得放过呢?


家长、学校、中介的三方博弈下,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撕offer大戏就这样上演。


图片

ED毁约,毁掉学弟学妹的后路


并非任何情况都不能毁约,如果因为财务,或者家庭和健康状况,大学还是愿意网开一面,接受offer毁约。但这也会给很多录取者钻空子的机会。


在2023fall申请季中,一名就读于美高Top 5的中国学生在ED阶段拿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offer,同时又拿到了MIT的EA offer。


为了进入MIT,Ta以“家庭财务困难”为由拒绝了宾大的ED offer,并为了让这一理由看起来更真实,决定Gap一年后再入学。


图片


虽然这位同学最后还是顺利进入了MIT,但其母校恐怕会成为这场闹剧的最大输家。


美高同校的父母群听闻此消息后,直接炸锅,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学校被拉入黑名单,让孩子失去冲击其它名校的资格。


很多人可能觉得撕毁ED只是个人选择,但现实却牵连甚广,这不是危言耸听。


之前也有父母表示,孩子所在学校前几年有一位同学撕了埃默里大学的offer,导致这所学校近几年竟没有一位学生被埃默里大学录取。


还有某高中6年前有学生撕毁宾大的ED录取,自那之后,该校再也没有人被宾大录取。


图片


有家长让孩子撕毁某文理学院ED2的offer,最终去了EA某公立校,大二转学到康奈尔大学。最后却因GPA太低,导致所有大学对其毕业的高中学弟妹都不是很友好。


还有一名学生在ED阶段被维克森林大学录取,RD阶段又收到耶鲁Waitlist。意外转正后,他毅然决定毁约ED,选择耶鲁。


但他所在高中得知此事后,直接阻止他注册耶鲁,最终他只能乖乖入读维克森林。


其实,ED是一个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君子协定”,本身并没有法律效力,但大学招生部门却有办法来“惩罚”毁约的学生


大学可能会警告所在的高中,不要提交违约人的成绩;

通知其他大学招生官,不要录取违约的申请人;

违约人所在高中被打入黑名单。


图片

Reddit上一位网友回复ED毁约的后果


U.S.News曾在文章《What Happens to Students Who Back Out of Early Decision offers》中指出:


如果一名学生同时在ED申请两所不同的美国大学,被发现后,极有可能会失去两所大学的录取资格。


图片


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前主任Katharine证实了学校和其他三十几所学校共享ED名单。


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拒绝ED入学,他们将会将毁约情况同步到其他学校,那么申请人的筹谋将可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ED毁约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投机,能否不被学校发现也是问题。


即使学生本人最终进入了更好的学校,但母校很可能因此被大学列入黑名单,影响学弟学妹的申请机会。


图片


所以在申请中,申请人必须要确认自己非常想去某个学校才选择ED申请,否则为撕offer买单的,可能不只是自己,还有整个学校的未来申请人。


图片

每一个offer都可能成为靶子


近年来,每年都能都能听到“算计”offer录取的事例。


从“撕 offer”到“举报 offer”,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陷入了一场零和游戏,为了让自己占据优势,不惜破坏整个申请生态。


曾经每到放榜季,父母们都会欢天喜地晒出自家孩子的录取战绩以及申请背景,供后来人参考。


但近几年这样的氛围逐渐消失,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家长们都讳莫如深,对孩子的申请结果守口如瓶,甚至连offer也不敢晒。


图片

图源小红书@焦焦脆松木


这一切,源于留学申请圈另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举报offer。


引起现象级关注的案例,莫过于一年前MIT某同学录取事件。


当年,北京某顶尖国际学校的一名同学,成为全北京唯一被MIT早申录取的学生。其家人难掩激动,在朋友圈分享了孩子申请经历。


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眼尖的网友就盯上了这位同学,其个人信息被扒出来,从美宝身份到竞赛记录处处受到质疑,当时有人称,已有其他家长举报,要求MIT撤回对这位同学的offer。


图片


这句话一出,整个美本申请圈顿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去年也发生过一起家长因孩子未收到剑桥大学面邀,而愤怒举报的事件。


这位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优秀,没有进入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面试,但同届一位成绩相对一般的同学却成功获得面邀。


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这位同学的考试成绩和申请材料,试图证明自己孩子更优秀,而后写信给剑桥大学招生办,要求学校录取自己孩子。


虽然大家一直对个别行为感到不齿,但举报风波从没有停止。


在上一个申请季,一些已经收到UCL offer的学生突然被学校要求重新提交材料,原因竟是一位愤怒的家长向学校提交了“举报报告”。


这位家长的孩子被UCL拒绝后深感不平,于是在社交平台上疯狂搜索所有晒出UCL offer的申请者信息。


图片


他逐一收集这些学生的背景资料,最终写了一封长达几页的邮件,质疑学校的招生标准。


在邮件中,他详细列举了多个录取者的申请背景,指出自己孩子的成绩比他们更好,UCL拒绝他孩子的决定不公平。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被举报的学生之所以中枪,仅仅是因为他们曾出于好心,在社交平台分享过自己的申请经验和背景。


举报offer已成为申请圈的一道阴影。在这种氛围下,家长和学生不再敢公开分享自己的录取结果,朋友圈变得沉默,论坛上的经验帖减少,甚至有学生在放榜后刻意低调,生怕被“盯上”。


图片


本该是人生高光时刻的录取通知,如今却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因嫉妒和不甘,悄悄按下举报按钮。


图片

精致利己,终成输家


讽刺的是,无论是举报offer还是撕毁offer,最终的受害者往往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举报让申请人不敢分享经验,不敢庆祝成功,甚至影响招生官对中国申请者群体的信任;


撕offer则让自己的诚信蒙上污点,让母校的学弟学妹错失未来机会。


当焦虑和算计取代了正常竞争,留学申请就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零和游戏。


图片


当个体行为越来越倾向于投机主义,整个申请生态将变得焦虑、紧绷,甚至走向失控,而本质上都是精致利己主义作祟。


表面上遵循规则,甚至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处处计算如何让自己最大化受益——即便损害他人利益、破坏整个申请环境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收到offer不是胜利的终点,它也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重考验。


当看到别人拿到更好录取时,孩子能不能坦然接受?当RD申请到了更心仪学校,孩子是否会遵守承诺?


图片


留学不仅仅是考分数、拼履历,更是一场对人品和底线的考验。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申请季,我们需要一重冷静思考:真正想要孩子获得什么?这些策略真的值得吗?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名校录取中不可替代的人。


作者:Yanic

国际教育行业从业5年,见证了无数焦虑的家长和被push的孩子,希望用局外人的眼光带大家看到教育的真义。


作者招募&投稿 |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 微信:waitan2022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