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在北京又见到了Jake。
他是我的拳击教练,自我离开北京后,我们大概有两年时间没见了。吃饭地点约在合生汇,我先到了,在九龙山地铁站口等他。
******
2021年的时候,我在Keepland疯狂上课。Jake是拳击团课的教练。第一次他便因为忘记有课放了我鸽子,我心里不太相信,因为那节团课只有我一个人报名,所以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好在他和店长的道歉极为诚恳,我们就此结识。
当时他只有25岁,六块腹肌外加一身腱子肉,满脑子想着训练和比赛。我问他为啥不找个女朋友,他严肃地对我说:“女人只会让你腿软。”这句话源自拳击电影《洛奇》,接着他给我看了他的手机封面——那个白发老头子,洛奇的教练。
他那时在队里训练备战,顺便在Keepland做兼职。健身房的团操课通常是以出汗减脂为主,附带一些社交属性,而不以习得某种技能为目的。教练还需要给会员提供极大的情绪价值,以此形成纽带,聚集自己的人气。
Jake完全不明白这些,所以他的团课有时人多,有时人少。遇到那种上课不认真,嬉笑打闹的男男女女,他还常常一肚子火气,因此被差评。后来他算是想明白了,何必因为这些烦恼呢?也就按照每节课的标准流程,得过且过了。
但他不止一次跟我讲,这不是真正的拳击。有一次课后,正巧我无事,他便带我先回他住的地方拿自己的头盔、手靶和拳套,然后我们就在十里河附近的路边练了起来。再后来,国贸的CBD森林公园,通州北苑的健身房,只要他有地方练习带课,也会顺便叫上我。
离开Keepland后,他上午在队里训练,下午在朋友的医疗公司帮忙。工作没有实质性内容,他便拿着本子看比赛视频,记录一些心得。有一次他给我拍了张照片,说:“姚哥,我现在在看书。”我一看照片,书名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可惜他一直没能等到比赛,在疫情过后那个时松时紧,事态反复的时期,没有一场商业格斗赛事能在国内举办。2024年3月,由于长期亏损,Keep宣布裁撤旗下Keepland业务。
******
我在合生汇门口等了一会儿,Jake便来了,他和我印象中的差别有些大。北京入冬后狂风呼啸,他穿的很厚,一件长度及膝的羽绒服,头发剪成了寸头,人也变胖了。
他的面容有些憔悴,也许是睡眠不足。皮肤显得粗糙,嘴唇发干,一张嘴便是一股烟味儿。
我们互相问了问近况,他讲了讲他跟前女友的始末,一个我见过一次的女孩儿。又讲了讲现在正交往的女朋友,这家韩式烤肉便是他俩曾来吃饭的地方。现在的女友对他很好,但俩人时有争吵。
他现在每周除了在队里训练,还在一家健身房当教练,教一些基础的拳课,也带一些私教。我清楚,他大概是不喜欢做这些的。
2022年的夏天,我回北京时曾跟他短暂见过一次。那会儿他有些迷茫,Keepland兼职的薪水还不错,他在犹豫是否转成全职。但每天机械重复地上课,教一些玩儿闹似的初级拳击,又非他所愿。
那天晚上吃完饭,我俩围着劲松那片马路溜了好几圈。他说他也去超级猩猩面试了,通过了,可总觉得一直这么带课不是个事儿。
长期在一线的教练往往会面临这个瓶颈,他们想在事业和收入上实现突破,却又缺乏路径。他们所擅长的,终究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技能,到头来,大部分人往往选择开家场馆,实现从打工人到创业者的变迁。
Jake也曾有开家拳馆的想法,但随着这几年北京各大拳馆纷纷关门歇业,任谁都清楚,只有傻子才会再往里这个行当里扎。
五花肉在烤炉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在雾气腾腾中,我问他:“你还打算打职业吗?”
他有些犹豫,只说他现在是队里岁数最大的队员,训练时就他一个人抽烟,前一段时间他的一个队友拿到了一场比赛的腰带。我的心里有些遗憾,也许他的职业生涯早就结束了。
做体育媒体这行,我们乐于看见小人物的逆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在抓住某次机会后大放异彩,成就美名,比如当年的林书豪、木村翔。但在这之下,更是有无数的林书豪们,终其一生都没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他们被掩埋进历史,这才是常态。
Jake掏出手机,翻出过去的照片和视频,手机里是我熟悉的那个教练。他叹着气说,当时的身体状态是真好,根本不知道累,每天训练完还能再跑上10公里。我不清楚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可一旦一个人开始回忆过去,那么他一定是衰老了。
*******
我和Jake平时聊天并不多,通常都是有事情才联系。他一般先微信问一句,然后打电话,简单,直接。
今年春节前,他给我发了一段训练视频——是他在训练中一套迅猛的后直前摆,直接将陪练击倒。我突然想起来,以前他带我训练时曾对我讲过:“你可以试试后直前摆这个组合,实战非常好用。”
他说他今年安排了几场比赛,但最近状态不太好,感觉挺糟,除了减重20斤外,没啥好的。又说起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几天没去健身房带课,全职被调成了兼职。
“有时我觉得这两年的前途比谈恋爱重要,”他在微信上打字,“谈恋爱总是让我分心,扰乱我情绪。”
我又想起了洛奇的教练,但只得这样回复:“我觉得谈恋爱和训练不冲突,处理好了反而是你很大的助力。”
春节之后,他突然给我打语音。原来他春节前和朋友去夜店玩,跟另一桌起冲突动了手,对方狮子大开口,要他赔10万。他硬顶着不松口,年三十都没回家。最终双方以他赔偿几千元作为和解。
我有些难过,似乎他的职业前景又因此有些黯淡了。
******
今年3月13日,Jake突然给我发了条消息:“姚哥,我刚在泰国干了场职业。”
我能感受到他的兴奋,他又给我发了两段视频和一张照片。视频里应该是最后一回合,两个精疲力竭的拳手在对垒,他正奋力地向对手挥拳。
我说:“他(对手)体能不支了,没力气还击。”
他说:“我其实体能也不行了。”
拳击是这样一种运动——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当你走上拳台后,你需要直面内心的猛兽,释放它的能量。你没有太多的选择,出拳,躲闪,或者放弃。
Jake说,他今年计划打4-5场职业赛,然后退役。
他的语气很平静,没有25岁时那种憧憬,也不是什么雄心壮志的宣言。
我们能看到的职业拳赛,大都是经过了非常成熟的商业包装。“世纪之战”中的梅威瑟和帕奎奥,“网红拳手VS拳王”的保罗和泰森,都是这座庞大金字塔的利益既得者。而在BoxRec的官方档案里,静悄悄地记录着全世界几万名现役职业拳手的资料。Jake就是其中之一,他刚刚拿到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胜场。
我们天性中的乐观总是期待着“明天会更好”,结果发现事情常常并不是这样。时间很快,岁月蹉跎,这几年有关大环境的悲哀论调,更让我们在精神上陷入一种悲观。
就像当我刚认识Jake时,他还是一个刚刚在国内商业赛崭露头角的年轻拳手。他本该进入他的黄金期,走上他的职业道路。在那几年无法比赛的时间里,他做过教练,也跟着朋友干过医疗公司,其间断断续续地保持训练,也有颓废堕落的日子。
这场胜利让我感到振奋,他从没告诉我,为了回到拳台,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我由衷为他开心,为一位大龄拳手精神上的胜利感到开心,这是拳击的胜利。
“我其实特感激我的教练,”Jake告诉我,“是他把我的心气儿一点一点抓了回来。”
******
我本以为,一场职业生涯的胜利足以让Jake的生活回到正轨,其实并非如此。比赛的收入微薄到可以忽略不计,他和女友的冷战仍在持续,满身的伤痕也让家人劝他换个工作。当从拳台走下,胜利的喜悦渐渐散去,荷尔蒙慢慢被分解,现实生活中的枷锁又再次变得沉重。
我珍视我们之间的友谊,作为朋友,我无法像评价其他拳手那样去客观地评价他,甚至无法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只是一种单一的价值观灌输,我不想变得絮絮叨叨,更何况每个人的道路都不相同。
他对于职业拳击的领悟,远胜于我们这些隔岸观火的所有人。
我曾问他,拿到职业生涯首胜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他想了想,说:“我最近觉得,如果做好了一件事,那么其他的慢慢也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