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场会议引发国际关注。针对德国媒体近期炒作“中国可能参与乌克兰维和行动”的传闻,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称“完全不属实”,中国重申在维和问题上的三项核心原则:当事方同意、保持中立、非自卫或授权不使用武力。这一表态不仅澄清了谣言,更凸显了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一贯立场——不介入他国内政、不充当地缘博弈工具。
俄乌冲突延宕三年有余,欧洲多国深陷能源危机、经济疲软与安全焦虑的困境。欧盟近期频繁释放信号,试图将中国拉入乌克兰维和框架,甚至通过媒体造势渲染“中欧磋商维和”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舆论操作背后,实则是欧盟在战略失语下的挣扎:既想转移自身在俄乌冲突中的压力,又试图借中国之力重塑国际话语权。中方以原则性回应划清底线,既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守,亦是对“政治碰瓷”的冷峻回击。
欧盟的“拉中下水”逻辑
欧盟近期对中国的“热情”并非偶然。
自俄乌冲突全面升级以来,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承受制裁反噬、政治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美国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美国优先”政策,进一步削弱了跨大西洋联盟的互信,迫使欧盟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在此背景下,欧盟试图通过“维和议题”拉拢中国,本质是多重战略焦虑的投射。
欧洲在俄乌冲突中投入巨大,却未获得预期回报。乌克兰战场僵局难解,欧盟内部对持续援助的分歧加剧。
通过渲染“中国参与维和”,欧洲政客试图将国际舆论焦点转向中国,缓解自身压力。
首先是借维和议题试探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若中方表现出妥协倾向,则可借此离间中俄关系;若坚决拒绝,则以“道德高地”施压。欧盟试图以“维和合作”为筹码,换取中国的让步,例如重启被冻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然而,这种“一石三鸟”的算计忽视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中方早已看穿其本质:维和是假,甩锅是真;合作是虚,利用是实。
中方的三原则:维和底线与大国担当
面对欧盟的舆论攻势,中国并未陷入被动,而是以清晰的原则划出红线。
3月24日,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维和行动的三项核心原则:当事方同意、保持中立、非自卫或授权不使用武力。
这三项原则不仅是对当前谣言的驳斥,更是对国际维和行动本质的回归。
当事方同意是维和的合法性基石。乌克兰危机涉及主权与领土争端,若缺乏俄乌双方的共同认可,任何外部干预都将被视作干涉内政,加剧冲突复杂性。
中立性是维和行动的生命线。当前欧洲国家在军事上明确支持乌克兰,其主导的“自愿联盟”难以保持客观立场,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限制武力使用是避免局势升级的关键。维和部队若超越自卫或授权范围,极易演变为军事介入,背离和平初衷。
中方的原则性立场,既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坚守,亦是对国际责任的理性诠释。
冷处理与长布局
欧盟的“维和倡议”暴露了其在地缘博弈中的两难:既想借中国平衡美俄,又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既需中国经济合作,又难弃意识形态偏见。这种矛盾性注定其提议难以落地。
对中国而言,冷处理欧盟的试探是战略定力的体现。
一方面,中方始终将联合国框架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渠道,反对任何单边主导的“小圈子”行动。
另一方面,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角色清晰明确——劝和促谈,而非选边站队。
无论是推动多边对话,还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方的行动始终以缓和冲突为导向,与“拱火浇油”形成鲜明对比。
长远来看,中国的选择体现了对国际秩序变革的深刻洞察。在“全球南方”崛起、多极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坚持原则、保持战略自主,才是维护自身利益、贡献全球治理的正道。
结语
欧盟的“拉中下水”戏码,终是战略短视的一厢情愿。中方以三项原则定调维和底线,既是对国际规则的捍卫,亦是对大国责任的践行。当前,俄乌冲突的解决仍需回归联合国框架与对话协商的正途。中国将继续以建设性角色推动和平进程,但绝不会成为他国博弈的棋子。正如外交部所言:“谁点的火,谁该去灭”——这一表态,既是对欧洲的警示,亦是对全球治理规则的重申。
参考资料
环球网:《中国考虑参与乌克兰维和?外交部:不属实》,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LzzMDlnsNM
央视新闻:《中方代表强调维和行动必须坚持维和三原则》,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8938546349036845522
BBC:《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要求中方解除制裁》,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719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