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不想被人碾压?《道德经》告诉你什么才是“降维打击”(导读)

咱们是否见过这样一种人,在公司被他怼了,以为是他跟自己过不去?

而实际上,人家只是想把项目做好,怼咱只是因为咱拖了人家的后腿。

咱以为人家做好项目,是想巴结领导?

而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把领导放在眼里,有人拖后腿,就算是领导他也一样的怼。

咱以为人家急功近利,只想升职加薪?

而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把公司放在眼里,这个公司只是他的一个跳板,做好项目只是为了在简历上增加亮点,然后跳去更大的平台。

咱以为人家是个阴谋家,就是利用公司、领导和同事?

而实际上,人家真心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成长、能够变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到了大平台还希望在这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带过去助他一臂之力。

咱以为人家是凤凰男,不顾一切的往上飞?

而实际上,人家不求名、不求利,只希望通过成长去做更大的事,从而获取更极致的体验,这些体验可以帮助他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咱以为人家是修仙真人,只顾一人得道?

而实际上,人家心里清楚,凭一己之力没有办法满足个人极大的好奇心,人家希望咱们也能像他一样,无论做什么,都能够追求极致,物质上共赢、精神上共成长。

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30年前机缘巧合之下开始读《道德经》,起初懵懵懂懂,直至读到那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时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30年来经历过几次创业的风风雨雨,在不断的实践中身体力行,每当无法处理矛盾的对立时,那就上升一个维度,在更高的维度去寻求共赢,去寻找矛盾的统一,不断升维的过程也就是成长的过程。

《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框架,辩证法也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其思想之深邃与博大可见一斑。

所以,实在不敢说我读懂了《道德经》,应该说是老子跨越两千多年看透了我,又或者正是这些先贤圣人们用经典塑造了今天的我,所以不敢说“我注老子”,应是“老子注我”。

在总结之前,还是照旧给各位同学一个预期:

1、我只陈述我的实践总结。

既然是实践,大体就是我和我周围的事情。

我周围能有什么事情呢?

无非就是创业、生活和学习之类,虽然平平无奇,但处处都是修行。

但愿本文能在创业、职场、管理等几个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也因为是实践总结,所以就没有参考其他解读,直接面对原文。

毕竟我不是什么学者,我是一位“习者”,也就是实践者。

写出来的也不是什么论文,所以也就不去追求什么版本,不会刻意咬文嚼字,如果真有关键字影响理解,我会查字源演化,一直追溯到甲骨文。

《道德经》有很多排比、有前后呼应、有各种同质的比喻,因此容错率还是蛮高的,几个字的差异恐怕也很难影响我们对大方向的理解。

这样做其实也不是全无好处的,抛开鱼龙混杂的注疏之后,便可以带着自己的目的来读,直奔主题。

3、作为一名实践者,我不敢保证自己说的都“对”,但是可以保证,但凡我说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经过了亲身验证。

既然经过实践,自然就排除了绝大部分迷信成分,包括神秘主义和对权威的迷信。

而所有实践的目标,当然是“有用”,“对错”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至于什么是有用,这个大话题会在之后陆续展开。

4、我并不是什么道家,更跟“道教”没有一点关系,甚至称不上狂热的“国学”爱好者。

在我看来,道、儒、法、墨只是道路之争,本质没有冲突。

甚至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也没有冲突,只是研究方法不同而已。

所以,这里不会有门派之争的好戏。

5、我曾经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道德经》,但最后确实没有发现明显的糟粕,所以不是我迷信经典,实在是能力有限挑不出毛病。

从另一个角度看,确实也体现了其思想之精。

当然,这应该也与表达方式有关,毕竟只有五千言,意境占了大头,所以正如前面所述,只好得意而忘言了。

那么哪些人一定要读这本书呢?

创业者一定要读。

为什么?

因为创业没有人为我们设置目标,而我们却需要为自己、为团队、为用户设置目标。

团队有10人,我们就要经受10人的质疑,有100人就要经受100人的质疑,有10000人就要经受10000人的质疑,如果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放在网上就要经受千百万用户的质疑。

如何才能经得起这些质疑?

我们需要一个框架,一个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的完备框架。

这个框架去哪里找?

《道德经》正是这样一套框架,而本书则是在经历无数实践之后,对这个框架的一个总结。

认知升维:【道德经】教你站在顶层
作者在ASML做过算法,回国后进入四大从事咨询,后进入外企管理层直至做到高管。互联网兴起后开始自主创业,基本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开始尝试写作,目前全网粉丝已过百万。累计创作超过300万字,出版3本书籍,仍有20本待出版。

道是什么?德是什么?名是什么…… 一个理工男,用理性阐释《道德经》中的概念,并以自己三十年来对《道德经》的实践对其加以验证。我讲的未必“对”,但一定有用,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墨子社群: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