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动汽车电池包底板厚度因品牌而异,有些品牌认为剐蹭1~2毫米需要更换,而有些品牌认为剐蹭深度低于5毫米都没有问题。
2.电池包壳体的完整性对电池组非常重要,1毫米的剐蹭损伤可能会影响电池包壳体的完整性或底板的完整性。
3.由于售后不具备完全拆解电池组总成的技术能力,更换壳体可能会导致电池的密封性大幅变差,稳定性有待商榷。
4.然而,并非所有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或底板的厚度都很小,有些车辆的电池包底板厚度可以达到10毫米。
5.作者不建议安装电池下护板,因为原车不会设计留有专用的底盘护板安装孔,且可能影响车辆操控水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读者提问:
某畅销电动汽车因为底盘下方的电池包下底板剐蹭、深度超过1毫米,被要求更换总成;保险建议按照全损处理。1毫米的损伤会对电池组产生怎样的影响,难道电池包的外壳就这么弱不禁风吗?
在看到提问之后笔者仔细阅读了相关案例,确实是真实发生的案例;具体品牌就不讨论了,借用一张图片来说明吧。
解读电池包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如此弱不禁风吗?
这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
因为不同品牌的汽车对于电池包底板剐蹭深度的限制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品牌会认为底板剐蹭1~2毫米需要更换,却也有些品牌认为剐蹭深度低于5毫米都没有问题——既不会影响电池组质保,也不会影响电池包的密封性;除非托底造成电池包底板严重变形,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电池组的构成包括:
电芯(未完全封装的电池)
模块
温控系统
控制单元
外壳
等。
电池包只是动力电池组总成里的一部分,是技术含量并非最高,但客观上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其起到保护内部所有部件的作用!所以电池包壳体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那么1毫米的剐蹭损伤就会影响到电池包壳体的完整性或底板的完整性吗?
要知道电池包底板或壳体的材料是钢或者铝合金,这两种材料的密度都不低。
可是动力电池却很重。
于是为了车身轻量化,一些车辆则不得不使用非常薄的钢板或铝合金板打造壳体和底板——厚度最低可以只有2~3毫米,假设只有2毫米(客观存在2毫米厚度底板)的话,损伤程度达到1毫米则等于50%的损伤程度!下一次再出现托底的话,电池包则可能被撕裂。
这就是可能被要求更换总成的原因所在,至于不能单独更换壳体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售后不具备完全拆解电池组总成,更换壳体,再次封装等一系列步骤的技术能力,这样重新改一遍的后果是电池的密封性大幅变差,稳定性也有待商榷,电池热失控的概率会很高。
所以动力电池外壳损坏也是要发回生产制造企业,然后更换一组全新的动力电池组。
成本从数万元到十余万元不等,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合理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包括定全损的;但是定全损的车辆不会拿去直接报废,而是按照低标准修复之后当成二手车售卖,这些车辆流入市场的途径包括这一条,这些车辆依然存在隐患。
并非所有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或底板的厚度都很小,有些车辆的电池包底板厚度可以达到10毫米。
之所以讲上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原因正是有高标准的存在。
10毫米就是一厘米的厚度,相当于一根手指的厚度;这样的护板即便剐蹭深度略大也没有关系,只要没有明显变形,理论上是不会改变电池组内部结构和挤压电芯的。所以分析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到具体品牌和车辆,综合对应数据才能得出准确答案。
那么看到这里是不是动了装“电池下护板”的心了呢?
笔者不建议去安装。
因为原车不会设计留有专用的底盘护板安装孔,所有可用于安装的孔位都有其他作用,比如轻量化;在这些孔位安装护板,车辆在行驶中必定会因为车身扭转变形(允许变形量的范围内)拉扯固定螺栓的钢板,拉断这些钢板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护板起到了“井字架”的作用,会一定程度影响车辆的操控水平。
所以动力电池组就由它去,平日用车时注意不要托底就好;即便托底还有保险兜底,没有什么需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