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童年的模糊:数字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交往中的成熟化走向

作者:周亚齐  姬艳瑞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2月号 

图片

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742万人,以10—19岁青少年和“银发族”为主。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涌入社交媒体。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使用抖音等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其高超的化妆技术、快速的解题方法等过人的才能,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只能尊称一声“小孩哥”“小孩姐”。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电子时代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符号环境,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传统媒体时代,青少年接触的更多的是报纸、图书、电视、广播,接收到的信息有限且多为成人期望他们接触的信息,他们的交往行为更多是线下交往,接触的人、事物和思想认知有限。而数字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在更透明的网络环境中,属于成年人的新奇事物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认知,加上青少年处于学习与模仿阶段,他们在媒介交往中呈现出成熟化走向。这种成熟化走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青少年技能和知识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其引发的问题值得深思。

图片

纯真的“小大人”:青少年成熟化走向表现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强调了促使孩子的童年消逝而成为“伪成人”的三个方面:一是天真无邪的心态被改变,儿童逐渐走向成熟;二是可塑性被改变,儿童逐渐走向模式化;三是好奇心被改变。而如今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儿童的成熟化现象走向了不同方向。

(一)天真无邪的成熟:心态的正负方向

波兹曼认为,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青少年的成熟化表现之一就是在心态上,这种心态多体现在青少年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上。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年龄远远超过实际年龄,这种超越年龄的视野格局,与他们在交往中遇事待人波澜不惊的稳定情绪引发大批网友关注。有人恶评“小孩姐”:“你的发夹我不喜欢,没我的好看。”“小孩姐”白眼一翻:“我的东西,为什么要你喜欢?”直击问题要害,理性程度令众多成年网友点赞。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成熟表现在世俗信息熏染下的“催熟”。面对网络中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青少年缺乏良好的辨识能力,在过度接触凶杀、暴力等不良信息时被迫催熟。

(二)追求未知下的好奇心:超越同龄人的知识、技能

以电视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由于对于世界和社会运行的提前了解让儿童逐渐失去了好奇心。而数字媒体时代,由于信息量的倍增和获取的便捷,提前的接触更是激发了不少青少年的好奇心。青少年的成熟化表现除了在心态和模仿行为上,更重要的一个体现是技能和知识上的好奇。抖音粉丝300余万的“小谷数学课”发布了一系列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解题视频,视频中的小谷同学无论是语气还是传递的答题方法,都远远超出了人们传统认知中的中小学生应当了解的范围,让不少大学生惊叹并且表示自己都不会,“‘小孩姐’,明年考研就跟你了”。除了知识上的满分青少年,还有技能满分的青少年,如淄博烧烤的爆火带火了颠勺的“小孩哥”,圈粉无数。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满分“小孩哥”“小孩姐”通过自身技能与成年人交往,体现出了青少年的成熟化走向。

但青少年在媒体平台过度追求成年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青少年过早接触关于成年的一些性知识、工具技能的知识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沉迷游戏、早恋等问题。

(三)模式化下再创造:模仿网红娱乐化“蹭梗”与“造梗”

传统媒体时代,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因此,青少年的可塑性被改变,逐渐像工业化的机器一样走向了模式化。数字媒体时代,“小孩哥”“小孩姐”除了机械化地模仿,也延伸出了超越式模仿和创新式生产。

随着越来越多网红的出现,不少青少年也学会了拍摄化妆、换装转场视频,效果甚至远远超过成年人。例如,《跟着小孩姐学化妆,一招教会成年人面部提亮》让网友惊叹化妆技术上不如老、下不如小。这类“小孩哥”“小孩姐”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缺乏辨识能力的其他同龄青少年在这些“小孩哥”“小孩姐”的影响下会产生跟风模仿的行为,甚至成为这些网红的追随者,并将他们所认同的文化现象复刻在现实生活里。另一方面,“小孩哥”“小孩姐”在“蹭梗”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梗,附和娱乐化的趋势,打破年龄差异,与成年人共同奔赴在娱乐化媒介社交的滔滔洪流之中。同时,也不乏部分青少年盲目模仿成年网红,装“小大人”在网络中交友、早恋、寻对象秀恩爱。

网络社会:青少年成熟化走向的原因

(一)无门槛:社交网络的庞杂性

移动互联时代,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事件和观点,成年人的内容占据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青少年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特殊阶段,而对自我以及外界的了解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借助媒介,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化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最佳的途径或方式。随着数字媒介的普及,媒介中的巨量信息几乎人人都可以触手可及,青少年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使用数字媒介进行获取。正是由于媒介化交往的便利,使青少年能够通过媒介快速了解各种事物,并产生模仿学习行为,加速成熟化。

(二)公共领域:网络中社交边界的模糊

随着新技术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媒介化交往正建构着一种全天候的新文化方式。网络中社交边界正加速模糊。一方面表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模糊,由于网络的透明性,私人事件会被置于网络中讨论,私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中,个人与公共的边界模糊化,一些青少年的私人信息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表现在未成年和成年话题的模糊,一些本应该成年人接触的话题暴露在开放性的网络中,使得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接触这些话题,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并不再回避。边界的模糊使得青少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区分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全话题媒介环境之中,这也在无形中为青少年成熟化创造了条件。比如,很多成年人会在社交媒体讨论中涉及两性、感情等敏感话题,但是由于处于开放的公共领域,很多青少年也会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并且提供更多看法,从而有了更多“‘小孩哥’‘小孩姐’军师”这一不寻常现象。

(三)商业化:强势力量的挟持

强势势力制造出特定的需求或者消费形态来影响被支配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全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火爆刺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自媒体”行列,以博取关注与收益。一些家长在流量和资本等强势力量挟持之下,不惜靠孩子吸引流量和关注,将自家孩子培养成网红。在高强度的训练和培养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过早接触到了网红直播或带货所实现的流量变现机制,被强行灌输消费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难免不会被“自媒体”中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自觉接触一些本不该这个年龄接触的信息,享乐至上、物质主义的图景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青少年本身心智还不成熟,这使得他们更易陷入成为网红实现“一夜暴富”的幻想之中,从而脱离自我现实,丢失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

正负相间:青少年成熟化走向的影响

(一)人格影响:“人”自主性认知的变化

在数字媒介背景下,成年人的观点被禁锢于媒介建构的传统文化世界之内,往往会压抑自己的个性。青少年走向成熟现象打破了传统中的童年就应该童真、成人就是比童年厉害的固定认知。成年人也渴望像“小孩哥”“小孩姐”那般,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与评价直白地拒绝,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事、物直面本我充满善意的初心、不加犹豫地给予帮助。多数成年人对“小孩哥”“小孩姐”的接受体现了社会成年人认知的进步。例如,大家纷纷对“小孩哥”“小孩姐”教数学、教化妆表现出震惊后,愿意向他们学习,并纷纷表示不如“小孩哥”“小孩姐”会化妆、会穿搭、会玩“自媒体”。但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产生偏差,无法正确认识到作为青少年本应去做的事情,反而一味追求超凡的“技能”,在成年人的“吹捧”下将互联网技能看作重要价值,而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影响兴趣、学业、人格等方面的长远发展。

(二)消费物欲:媒介资本控制的附庸

日本学者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电视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当前社会是媒介社会,更是重消费的社会,网络将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以及成年人的互联网交往方式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有趣的方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难免引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模仿。

一方面,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中释放自我甚至沉迷于网络直播等交往中,为陌生网友付费、直播间打赏、购买名牌等,导致其消费物欲膨胀,将青年甚至整个社会带入媒介消费主义的漩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互联网中火起来,被一些企业、广告商等机构发现,利用青少年进行网络商业活动,比如广告植入等,使其成为媒介的附庸。

(三)社会失衡:积极融入成年世界的社交紊乱

美国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指出,现代人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实现身体的即时在场,却无法连接起心理的情感,现代青年由于害怕被裹挟于亲密的社交之中,选择在虚拟世界进行逃避。社交紊乱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成年人交往的模仿和对同龄人交往的回避上。

一方面,在成年人世界信息的诱导下,青少年积极通过手机与互联网世界中的成年人交往交流,当他们在这种交往中获得信息和认可后,便会愈发激烈地去模仿成年人的社交方式,这种技术实现身体的即时在场满足了他们对未知世界信息获取与沟通的需求;另一方面,身体的缺席缺乏真实感以及在技术操纵下产生的陌生感,导致青少年不再愿意投身于现实社交中,随着青少年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与成年人的交往,其与同龄人的交往日渐减少。这种过多的线上“无效社交”导致其逃避现实中的有效社交,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少年被同龄人遗弃,不利于社会的社交平衡。

教育、监视与管制:青少年成熟化走向的规制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具有强大的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在数字媒体时代,作为具有引导性的媒介,应当始终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更需要媒介发挥指向标的作用。在宣传“小孩哥”“小孩姐”积极方面的同时,要警惕向全社会暗示“青少年都要成为‘小孩哥’‘小孩姐’”的观念,发挥好媒体传递知识、提供教育的功能,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氛围下,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使许多年轻家长忽略了青少年心智的成长,尤其是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校园霸凌”等事件频发,甚至出现未成年人霸凌杀害同学的恶性事件。因此,平台需要重视青少年成熟化走向,正视其负面影响,建设及时的、全方位的预警机制,及时检测恶劣事件,对内容、推送、违规处置等方面进行规制。在特别化、前置化、动态化原则下规制网络空间,让媒体平台健康发展,引导正确观念。

未来,除了媒介的适当引导,也需要在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下,促进青少年的媒介交往健康发展,让“小孩哥”“小孩姐”有利的一面发挥正向作用。

(周亚齐: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姬艳瑞: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2月号,原标题为《童年的模糊:数字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交往中的成熟化走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