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8

1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升学π丨AI+教育=?

AI划重点 · 全文约1562字,阅读需5分钟

1.人工智能大模型如DeepSeek正改变教育界,从学生到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2.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强调,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未来的课堂将实现人机协作,老师更多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具备数字素养,与人机互动、协同能力,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

5.此外,树德中学等学校已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期《升学π》聊聊人工智能+教育。当小学生用DeepSeek+Kimi,几分钟内完成一份PPT;当老师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瞬间被标记……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教育界刮起一场“智慧风暴”。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
图片
拥抱AI 教育理念需更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月28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的论坛在成都树德中学举行,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一开场,就用《论语》里的名句,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熊璋说:“为什么可以说‘不惑’?只要我们认真地、科学地去认识人工智能,我们没有什么疑惑。为什么说‘不忧’?其实,有一颗立德树人的心,把教育强国做好,没什么可忧虑的。为什么说‘不惧’?及时去适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可怕。”面对“呼啸而来”的AI时代,他指出重点是大胆拥抱、正确使用人工智能。
图片
熊璋
“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教育首当其冲。我们未来一定要和人工智能一起生活,我们没有办法把人工智能挡住,我们也希望人工智能不要把我们挡住。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教育,这就是教育现在要创新的源泉,这就是我们应对变局的方法。”熊璋说,未来是人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的发展,教育应当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应用AI 教学模式大变革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落点在课堂。传统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人工智能时代,课堂要摆脱教育单纯的知识传递,老师教授的知识、解题能力、阅读写作等都只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工具和手段。“人机协作”是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后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满45分钟,需要给学生更多探究、思考的时间。”熊璋说,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更应借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认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用纠结学生的最后作业是手写的,还是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
图片
王东
论坛上,还有不少嘉宾提到了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时代,学科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跨学科需求日益高涨。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认为应建立“基础理论—技术应用—跨学科实践”的全链条课程框架,他以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探索为例,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课程体系,涵盖历史、方法、应用及跨学科实践四大模块,并融入蛋白质结构预测、AI谱曲、太空探索等前沿案例。
图片
胡霞
成都树德中学也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跨学科教学。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说,2024年,该校发布了全国首个基础教育校级智能体“树德号”,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团队与多学科共同打造了“融创学习课程课例”,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数学、物理、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其中,与历史学科的融创课例《将军秋点兵》获评中央电教馆 “全国典型课例”;与思政学科的融创课例《修本草纲目》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评“典型课例”。
再看AI 教师角色新定位
图片
赖石梅
据成都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介绍,成都中小学教师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但怎么样用好人工智能,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的更高,想要教好一门课,不再只是看教学大纲、教辅资料就可以了,教师应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熊璋指出,传统老师以后会被AI淘汰,想不被淘汰,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但这里的教师不是传统的教师,而是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个维度提升自己。要增强“AI掌控感”,不是“被动适应”,唯有拥抱新技术,与时俱进,才能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师赋能。
图片
同时,熊璋也谈到,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依然是“灵魂工程师”。教师既要善于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又要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将情感关怀、价值引导和创造力激发作为教育不可替代的核心使命。
去年1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从课堂到社会实践,AI将深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AI+教育,未来将有更多可能。
(树德中学供图)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