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宿州,因运河而生,随运河发展而繁荣兴盛。“汴水咽喉”是宿州市博物馆最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2020年启动展陈改造工作,策展思路是:以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成果为依托,聚焦运河宿州,展示运河文化。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讲述隋唐大运河500年兴衰变迁的历史风貌。内容设计上按时间顺序分隋、唐、宋、金四个板块,采取以运河文物、运河历史、运河诗词为主副线,多维度同步展开的叙事结构。形式设计上以突出文物展示为主,在做好展览展示的艺术效果的同时,追求高效的空间利用,将展板场景、文物与场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图1 展览“汴水咽喉”实景图
2010年,宿州市博物馆建成开放。十年来,随着隋唐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宿州市博物馆运河展览面临改造提升。2020年宿州市博物馆启动基本陈列“汴水咽喉”展陈改造项目。2023年10月,初步完成布展工作,开始对外开放试运行(图1)。
通济渠(唐宋时期称汴水、汴渠)的开凿,不仅使宿州成为隋、唐、宋时期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一度使宿州成为繁华的关津渡口。这里舟车云集,商贸鼎盛。地方经济和文化曾经达到高度的繁荣,同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保漕运,唐设宿州。宿州,因运河而生,跨运河而建,随运河的发展而繁荣昌盛、兴衰变迁。因宿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于保障漕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结合史书记载,故把反映宿州隋、唐、宋时期历史风貌的大运河基本陈列定名为“汴水咽喉”。
为了突出主题,聚焦运河宿州,“汴水咽喉”展览的主题内容设定为:展示宿州运河文物,讲述宿州运河历史,弘扬宿州运河文化。一方面,“汴水咽喉”主展厅不足600平方米,加上辅助展区200平方米,共计不足800平方米,不可能展开宏大叙事;另一方面,文物资源大多来源于大运河(宿州段)的考古发掘,适合支撑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运河展览。所以策展思路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运河上的宿州孕育、设立、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大运河在隋、唐、宋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对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宿州,隋唐之前史无记载,是大运河的开通使之走上历史的舞台。宿州是因运河而兴起的众多城市中的典型代表,解读好宿州与运河的关系,可以为管窥隋唐大运河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打开一扇独特视窗。
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发掘,安徽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以来多达17次隋唐大运河(宿州段)考古发掘和近几年萧窑的考古发现以及多年来宿州运河研究的新成果为打造“汴水咽喉”基本陈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通济渠(宿州段)的考古成果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全长650千米,其中宿州段全长140多千米,占通济渠的四分之一。通过发掘,发现了运河河堤、河口、河坡、河道、码头等重要遗迹,基本确定了大运河的走向、宽度和深度等信息,对运河的开凿、使用、维护、废弃等过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以瓷器为大宗,涉及全国二十余个窑口,是当时内销瓷流通的重要证据。目前,大运河基本堙没于地下,运河本体及蕴含的文物资源是宿州乃至安徽重要的历史文化宝库。在历次考古发掘中,以2006年宿州城区木牌坊运河遗址、2007年宿州城区西关大街运河遗址和2022年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最具代表性。
1.宿州城区木牌坊、西关大街运河遗址
宿州西关运河遗址位于宿州市西关大街东端北侧,北邻胜利路,东倚护城河。本次发掘是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首次考古发掘,于2006年4月至7月完成考古发掘任务,掌握了运河河床剖面的第一手资料,厘清了运河宽度及河床基本结构,基本掌握了运河开凿技术、疏浚、使用等信息,为深入研究“运河文化”及唐、五代、宋瓷器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000余件(套)。
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宿州市文物部门对宿州市木牌坊运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揭露出较完整的运河河床剖面,弄清了运河宽度、河床基本结构以及运河开凿技术、疏浚、使用等信息,发现宋代石筑码头1座、宋代木船1艘,还在南堤上发现唐代建筑基址和道路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000余件(套)。
2.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
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位于灵璧县徐杨村,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运河河道31米,揭露出完整的两岸河堤、河道、木岸狭河遗迹、船底摩擦河底痕迹、脚印、沟槽遗迹等重要遗迹,同时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陶瓷器、人骨、动物骨骼、砖瓦、灵璧石、螺贝壳等。此次发掘揭露了通济渠两岸河堤及河道且保存完整,可以完整地体现运河开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废弃过程。重现了隋代至明清时期大运河遗址的历史变迁,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运河遗址断面。同时,首次确认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证据,并确认了主副航道。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00余件(套)。此次考古发掘获评安徽省2022—2023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3.萧窑遗址
水路有利于瓷器的批量运输,大运河促进了宿州地区瓷器的生产流通。隋唐宋时期,皖北地区的制瓷业有较大发展。1964年,萧县白土窑址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对萧县欧盘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共计清理出隋唐时期各类遗迹90处,出土遗物近万件。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揭示:欧盘窑的烧造时代可早到隋代,出土数量较多的青白瓷对于南北瓷器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3月至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考古系、萧县博物馆对白土寨窑址老文化馆门前地点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面积478平方米。清理唐宋时期各类遗址70处,出土器物丰富,保存完整的小件器物近800件(套)。本次考古发掘揭示了一个较完整的宋代制瓷作坊的工作面。
(二)大运河(宿州段)的学术研究
1984年,由历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隋唐大运河综合考察团开展隋唐大运河学术考察。考察成果是汇集出版了《唐宋运河考察集》和《运河古访》两本书。著名隋唐史学家潘镛还编著了《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2011年,泗县编著的《古今诗人咏泗洲》一书,收罗了唐至清关于泗县地区和运河的古文诗词;2012年,宿州地区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安徽省宿州市委员会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运河名城——宿州》部分内容介绍了运河流经宿州段的情况;2018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泗县、灵璧段运河考古发掘报告》;2023年,《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宿州西关大街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3月《汴河遗韵——大运河汴河宿州段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2023年8月,由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安徽省文物局、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安徽宿州召开。
(三)“汴水咽喉”展陈大纲的研讨论证
2020年开始,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改陈项目立项。两年多时间,先后邀请全省二十余名知名文博专家,组织了十几次展陈大纲和内容文本研讨论证会。大纲文本研讨分步进行:一是组织运河考古专家,梳理运河考古成果,筛选运河文物资源;二是结合地方历史文献研究,萃取运河宿州的历史脉络;三是统筹本地运河文化资源,建立展览架构;四是精心推敲打磨,优化大纲文本内容。最后,“汴水咽喉”展陈大纲文本顺利通过了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采用线性叙事手法,分设隋开通济、唐设宿州、繁华津肆、宋金对峙四个部分,讲述隋、唐、宋、金运河宿州的历史故事。展览坚持以文物为主,用文物说话,辅以发生在宿州或者与宿州有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写于宿州或解析展览内涵的运河诗词叙述汴水咽喉的历史变迁。几条线相辅相成、相互映衬,向人们展示一幅幅隋、唐、宋时期宿州运河人与物、时与空、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画面。
(一)主线
“汴水咽喉”展览叙事的主线为运河文物。近几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公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大运河主题的展馆蓬勃发展。但放眼全国的大运河展览,缺少文物支撑的现象不在少数。“汴水咽喉”就是要打造一个以运河出土文物展示为主线,讲述宿州历史故事的大运河展览。选取446件(套)隋、唐、宋、金四个时期的文物、标本和辅助展品陈列在主展厅和辅助展区。其中,直接从运河遗址出土的文物和标本数量占80%以上。在展览中,运河文物这条主线主题突出、贯穿始终。
图2 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展墙
辅助展区向人们展示宿州段运河考古的基本情况。在进入“汴水咽喉”展厅前的60米三楼走廊为辅助展区,走廊北墙上陈列了从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截取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图2)。顺着走廊可以参观基本完整的隋唐大运河横断面。这也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结构最完整、文化层最全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一眼千年,把观众带入唐宋时期的历史长河。在欣赏运河剖面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展板和多媒体互动设备查阅大运河(宿州段)历次考古发掘的基本情况和运河考古现场视频。
图3 “蕲县界碑”拓片局部图
序厅里陈列埇桥遗址南岸出土的“蕲县界碑”。界碑上刻有“西去东京九百六十里”等字样(图3)。记载了埇桥至东京(今河南洛阳)、广陵郡(今江苏扬州)、睢阳郡(今河南商丘)等运河城市的距离。其他文物按隋、唐、宋、金时代顺序分别陈列在隋开通济、唐设宿州、繁华津肆、宋金对峙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重点文物设有文图展板介绍,每一时代选一个代表性文物摆放在独立展柜或展柜的突出位置。比如,隋代文物9件(套),其中重点介绍了代表当时先进制瓷水平的萧窑白瓷杯;唐、五代文物132件(套),选取精美的三彩兔枕等单独陈列;宋代文物196件(套),独立展柜陈列具有代表性的定窑刻花瓷碗;金代文物48件(套),重点展示磁州窑系风花雪月四系瓶。同时代的文物按用途分组成列,用文物组合集中展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例如,唐代长沙窑瓷器组合显示通过大运河进行的瓷器贸易;唐代石锚组合场景印证着埇桥码头的繁华;宋代建材展示使人们联想到开封铁塔上带有“宿州土主”字样的琉璃砖瓦。大运河方便建材运输,使得宿州生产的琉璃砖瓦能够用于建造皇家寺院的佛塔;宋代瓷塑人俑、玩具、执壶、杯、盏等文物组合反映出宋人说书艺术、斗茶文化、酒文化等文娱活动、世俗生活的丰富多彩;金代礌石组与抛石机模型、攻城半景画一起再现“符离之战”的历史画卷。最后,瞻宸楼记碑再现了金国统治下的宿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瞻宸楼记碑与序厅蕲县界碑首尾呼应,使得“汴水咽喉”展厅的文物陈列以石碑开始,并以石碑结束。
(二)副线
图4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大事记展墙
“汴水咽喉”展览叙事的副线为发生在运河宿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序厅设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大事记展墙,概括了隋、唐、宋时期运河宿州发展的历史脉络(图4)。
隋开通济部分,告诉观众大运河是怎么来的。
唐设宿州部分主要是讲述宿州孕育、设立、发展成长的历程。大运河开通以后,埇桥的修建使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水路陆路交汇的交通枢纽。埇桥码头逐渐成为人员、物资、交通、商贸的集散地。所以,最先在这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埇桥盐铁巡院”。刘禹锡父亲刘绪曾任盐铁副使主务于埇桥。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围绕埇桥开展了拉锯式争夺,谁控制了埇桥,就取得了漕运水道的控制权。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保漕运设立宿州。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割亳州临涣县入宿州。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废宿州。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复置宿州,东都盐铁院官吴季真任宿州刺史,迁治埇桥。自此以后,埇桥一直是宿州州治所在。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军攻占宿州,夺“城中大船三百艘,备载资粮”壮大自己的力量。能夜泊三百艘大船,可以说明宿州已成相当规模的运河城市。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不已,南方割据自保,汴河航运受到严重影响,无法通航使用。史载:“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周世宗柴荣为了征伐南唐,夺取淮南,开始着力疏浚运河,保证物资运输。此后,江、淮、河、汴舟楫复通。
繁华津肆部分讲述北宋时宿州的繁华。北宋时,宿州久无兵乱,承平百余年,居民日增,水陆驿站四通八达,工商贸易繁华兴盛。《宋史》记载宿州在崇宁年间户数达到九万一千四百八十三,超过徐州。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宿州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城镇——埇桥、灵璧、虹县等,成为当地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北宋时期,宿州及周边运河城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宋史·陈希亮传》记载,庆历年间,曾任宿州知州。陈希亮在宿州建飞桥,无柱,便于来往船只。后来飞桥的建设受到了朝廷嘉奖并在整个汴河上推广使用。当时,运河沿岸制瓷业也很发达,《夷坚志》载“萧县白土镇,造白器凡三十余窑,窑户多邹姓,有总首,其陶匠约数百人,制作颇佳”。
宋金对峙部分讲述宋金淮河为界南北分治时期,宿州在金国统治下的社会状况和隋唐大运河废弃湮灭的历史过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双方达成和约: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宿州划归金国的统治。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继先位第二年,他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宋金大战爆发。宋军后收复灵璧、虹县,进据宿州城,于符离与金军鏖战数月。最终宋军大溃,被迫议和。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使得大运河失去了沟通南北的作用。由于泥沙淤积,缺少疏浚,汴河渐渐废弃不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南宋使臣楼玥出使金国路过宿州时记载:“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三)又副线
“汴水咽喉”展览叙事的第三条线是运河诗词。唐诗宋词是诗歌的高峰时期,与运河的繁荣时期同步。运河开通,沟通南北,不仅促进了政治统一、经济互通、也方便了文人墨客纵横南北,抒情、纪事、怀古、咏志,留下不朽的文脉。展览选取几位与宿州有关联的唐宋诗人的运河诗词,展示宿州大运河五百多年间的历史风貌。
隋开通济部分,引用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解读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与过: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客观分析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利弊功过。在谈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劳时给出了“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高度评价。地处千里平原之中的宿州是因运河而兴起的运河古城。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宿州,大运河是宿州的母亲河。皮日休说“共禹论功不较多”,宿州人体会颇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宿州的建立也有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唐设宿州部分,引用白居易的《埇桥旧业》见证符离埇桥逐步发展成为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进程: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将家安在符离县毓村。白居易青少年时代,在古符离濉河南岸的东林草堂度过。白居易在毓村东林草堂寓居22年(公元782—804年),与符离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时,白居易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白居易一直视符离为第二故乡,其创作与符离有关的诗篇近60首,浸润了诗人懵懂的恋情、纯洁的友情、浓郁的乡情。白居易离开符离20年后,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53岁的白居易,于杭州刺史任上赴京,专来符离,并写下《埇桥别业》。可以说,是符离埇桥伴随着白居易走上了大唐的历史舞台。而白居易寓居符离,也见证了埇桥设州置郡的历史进程。
繁华津肆部分,引用苏东坡的词《南乡子·宿州上元》赞叹宋代运河宿州的都市梦华: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苏东坡与宿州有着不解之缘。苏轼笔下第一次提到宿州,是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乘船到徐州赴任,途经宿州,教授刘泾写诗相赠,苏轼次韵答之,诗为《宿州次韵刘泾》。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途经灵璧时,作《灵璧张氏园亭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元宵节,苏轼途经宿州停留,相邀亲朋故友把酒言欢、访古览胜、吟诗作画,填词《宿州上元》,留下“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赞叹。与苏东坡并称“宋四家”的大文豪黄庭坚、米芾、蔡襄也都在宿州留下过诗词和书法作品。米芾、蔡襄在宿州创作的“虹县诗帖”、蔡襄“致郎中尊兄帖”至今仍存,现分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金对峙部分,引用范成大《汴河》感慨隋唐大运河的废弃湮灭:“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范成大曾作为“祈请使”出使金国,写下了《揽辔录》和72首使金诗,记录了一路上的见闻和感慨。范成大使金路过宿州境内写了《虞姬墓》《宿州》两首诗。范成大使金诗中也有一些也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收复中原后,重新启用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美好向往。如《汴河》诗中盼望干涸了50年的汴河,终有一天会重新疏浚,再行龙舟,迎接南宋天子返回开封。“定疏川”“还京”“ 莫蓊然”只是诗人的一种美好幻想。范成大《汴河》诗客观上成为了隋唐大运河废弃湮灭的历史佐证。
空间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特性,既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又具有满足各类观众需求的普适性和大众性。
一是紧扣主题,突出运河水文化特点。利用展厅的空间特性,为不同信息组团打造开合有度的发挥空间,兼顾运河文化脉络,创新运用轻质纱幔等水纹元素和装饰手法彰显运河城市的基因,表现水文化源远流长的灵动感,以富丽典雅、庄重闲适的色彩为基调,体现宿州咽喉要地、人杰地灵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魅力,利用地面与墙体分色丰富空间层次感,强化区域与空间围合,使得“水”元素律动的流畅感贯穿整个展览。二是精心设计,打造合理高效的文物展示空间。博物馆是以“物”的展示为基础的,脱离了藏品就不可能办好博物馆的展览,设立了60多米墙柜和5个独立展柜,柜内设计采取高密度立体化陈列,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使人们联想到唐宋时期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还把场景制作与展板设计和文物展示结合在一起。譬如,把大运河(宿州段)大事记刻在老船木上做成形象墙,用唐代石锚定组合做成埇桥码头的水下场景,放一堆金代雷石与抛石机模型、半景画组成宋金大战场景。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虚拟的历史空间。在展厅里设计了一个半封闭的KV影院,用3D动画还原了唐代诗人高适来到埇桥镇和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历宿州城的历史场景。观众可以从中体验唐宋年间埇桥码头的热闹与喧哗。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扩宽互联网新媒体推广渠道,建立稳固的宣传平台,并将博物馆的品牌和形象与展览传播和推广相结合起来。通过将展览、文创、社教、研究融为整体,形成多元有效的传播途径。
自2023年10月开展以来,宿州广播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均对“汴水咽喉”展做了专题或新闻报道;《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纸及《安徽日报》《安徽画报》等省内报刊也对展览进行了采访报道;《拂晓报》等地方报纸对宿州市博物馆的运河展览、宿州的运河遗存做了8个整版的系列宣传;新华网、人民网、国家文物局网站、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等几十家新媒体发布“汴水咽喉”展的相关报道和短视频百余条。宿州市博物馆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契机,加大宣传推广,有效提升了影响力。
宿州市博物馆还根据运河文物元素进行设计宣传,制作首饰、玩具、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传播推广,寓教于乐。大运河(宿州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一个酷似水滴的宋代水晶吊坠,根据此文物开发了文创产品 “运河之星”水晶坠,彰显运河宿州水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围绕“汴水咽喉”展览主题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和延伸教育。结合展览举办了“宿博讲堂”大运河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向观众及高校学生讲授运河历史知识并探讨相关问题。联合税务部门以埇桥盐铁巡院为主题,组织有关运河与税收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免费讲解工作,整理出规范标准的讲解词,建立自助语音导览系统。录制重点文物讲解视频,观众可以用微信扫二维码在手机上随时观看。招聘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在“汴水咽喉”展厅为观众讲解运河文物。开展少年儿童在博物馆里画运河文物活动,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大赛。目前,宿州市博物馆正在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纂《大运河(宿州段)文物图录》,为解读“汴水咽喉”展览,传播宿州运河文化贡献力量。
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前提条件。文物为“魂”,内容为王是展览策划的重要原则。“汴水咽喉”内容设计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托,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文物为主线,发掘文物内涵,用文物说话,讲述运河故事,解读地方文史,为布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汴水咽喉”的形式设计本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兼顾展览的审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建立合理高效的展览空间,注重处理好展品与环境的和谐,文物与观众的互动。辅以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增加展览吸引力和亲和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汴水咽喉”聚焦运河宿州契合了宿州市博物馆“收藏宿州先民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见证宿州大地生生不息的文明脚印”的使命陈述,既可以自成一体、独立成篇,也可以和其他主题陈列一起成为宿州文明史陈列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刘林 / 宿州市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策展研究》2024年第1期
编辑丨高文思 雪晓楠
审核丨耿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