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 | 撰文
创新药的故事,在历经一段沉寂之后,似乎在今天信达暴涨17.4%、领涨整个医药股之后,又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想象空间。
最抓眼球的一定是“率先盈利”,毋庸置疑的是出海永远是行业最强催化剂。今天信达年报中更为市场热议的是其宣布十个分子全球临床,一批剑指全球下一代的管线将读出数据。
今年的出海故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精彩。中国创新药头对头打败老牌药企,以海外临床的数据,进而打开全球大门,显然要比过去仅仅只是将药授权跨国药企的故事更吸引人。
过去几个月,声势浩大的“BD”交易虽然能够让中国药企的好分子能更快走进海外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企的资金压力。然而中国药企出海不仅仅是为自家好的分子找到买主,更重要的是将手头丰富管线组合在全球市场上进行价值最大化。
但中国药企想要挤上“全球创新药”的牌桌,更加本质的问题,仍旧是能否拿出效果更好的药、解决这一代“药王”们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场中国创新药出海突围赛,竞争对手早已经不是国内的同行们,甚至要与MNC们正面硬刚。
图片:信达的管线布局
-01-
抢夺全球“下一代”
替代当下的一线指南,成为全球医生们的更好选择。这也正是泽布替尼在门槛高企的欧美市场,能够真正站稳脚跟的核心所在。
2024年,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总计26亿美元,同比大增105%。其中,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表现尤其惊人,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同比大增106%。泽布替尼就是“下一代”取代了“上一代”而收获成功的最典型案例。
今天中国药企出海的机会,同样蕴含在“下一代”中。
今年年初,日本大鹏制药宣布收购年轻的中国创业公司Araris,这家公司在创业以来融资之路尤为坎坷,此次让大鹏青眼相加的正是其主攻的双载荷ADC。随着接受ADC治疗的患者产生耐药性而复发的问题越来愈多,下一代ADC成为全球药企探索的方向。
而2024 年末开始,双载荷ADC成为肿瘤药物研发的最大风口。信达生物在最新公布的年报上,也喊出了要在2025年推进IBI3020(CEACAM5 ADC)在中美两地同步启动I期,这也将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双载荷ADC。
相比于双载荷ADC的研发,中国创新药企在下一代“PD-1”的探索上,显然热忱更大速度也更快。作为免疫治疗药物中的明星——PD-1作为当前肿瘤治疗当中最受欢迎的治疗手段,成就了当年销售300亿美元的药王K药,全世界各类PD-1产品也遍地开花。
然而,由于一定比例的患者可能出现耐药性,并且对于免疫治疗失败、以及冷肿瘤的效果不显著,全球大量药企正积极押注下一代“PD-1”。而围绕PD-1与不同靶点组合选择,海内外药企业正前仆后继,试图抢到一个更具前景的赛道,从而在即将到来的“双抗时代”中占据优势。
在国内药企中,康方与信达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尤其靠前。
其中,信达的IBI363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1/IL2双功能分子,通过协同阻断PD-1免疫通路与激活IL-2免疫通路,在肺癌、黑色素瘤、肠癌等均读出亮眼早期数据,能够将传统免疫治疗无效的冷肿瘤变热,有效解决上一代肿瘤治疗方式PD-1的耐药性问题,有潜力成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明日之星,该分子也两获FDA快速审评通道。
肿瘤虽然是中国创新药企更熟悉的赛道,而除此之外,在更加成熟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慢病管理的需求,下一代自免、代谢的产品,如何让给药方式升级、给药间隔拉长等,均是海外市场的真实痛点,也是中国药企的机会所在。
这也是为何在自免领域,诸如恒瑞、信达、丽珠等公司要去提前布局还不算“大火”的OX40、TSLP等等新兴靶点的原因。而在代谢领域,“更好的司美”已经是过去,大家要找的更新一代的双靶、乃至多靶,甚至联用等新的疗法革命。
因此,无论想委身MNC,卖个好价钱,还是亲自下场去海外市场卖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还是要手里有牌。中国药企的核心课题,也已经变成了从跟随这种前沿技术,到需要超越海外一线大厂,去做出在全球舞台上都有竞争力的品种。
图片:信达启动下一代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
-02-
“海外临床”开卷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在生物医药BD的交易中,除了少数极度热门品种会有些景气度溢价,但大部分创新药的定价逻辑大抵上是遵循“临床阶段递进+数据全球化”的核心原则。二期比一期贵,三期比二期贵,临床前的除非有相当重磅数据,而商业化阶段的,则会再高出一个数量级。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去拿到有效的临床数据,成为这群在中国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的创新药企们开始卷的方向。
2017年,当时,传奇生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上首次公布了Carvykti的早期试验数据,由此引来强生的关注。同年12月,传奇生物与强生子公司杨森达成了全球化合作。凭借传奇与强生联合在海外临床的漂亮数据,2022年2月,Carvykti在美顺利获批上市,如今,Carvykti已经成为传奇与强生的“现金奶牛”,市场预期这将是一款可超过 50 亿美金的超级大爆款。
而 2022 年信达PD-1美国闯关失败的故事,也提醒众多中国药企想要进入监管更为复杂的美国市场,海外临床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大家也开始纷纷加速补齐这一大短板。
百济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所有的研发都在全球重要地区同步临床;康方也学传奇,借助海外合作伙伴来推进海外临床;而信达则在诸多潜力分子库中,找到具备全球开发能力的分子,重点推动海外临床。
今年 3 月 3 日,信达IBI363头对头帕博利珠单抗首个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与此同时,信达生物正在中国和美国等同时开展IBI363的1/2期临床研究,在全球同类药物的研究中走在最前列;与此同时,IBI343已经启动包括日本在内针对胃癌和的全球多中心临床,是这一Class离国际化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与国内临床相比,海外多中心的临床需要探索更多在地化的经验,同时需要加大的经费支撑,对于中国药企而言能够立足中国市场做到盈利,在早期创造稳定现金流供养海外临床,不失为一种更加稳健的策略。
26 日晚,信达在最新的年报中提出,公司今年将启动 10 个分子进入全球临床,而到2030年,要实现5个产品进入全球开发的大型多中心注册性临床。
当一家中国药企在全球市场上同时拥有 5 个产品拿到了临床的真实数据,并且这一数据均来自于全球药企正在努力追逐的方向,成功出海、并且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变成了一件确定性非常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