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寺院面临人才危机,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中具有应用潜力。
2.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释光泉表示,未来五年将从量的拓展、质的突破两方面,推动实现佛典数字化。
3.除此之外,中国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释惠敏提出了基于“AI-BCI”技术的佛教文化数字化构想。
4.朱翠萍强调,佛典数字化需要政府、教内组织、高校研究所、出版单位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数字技术水平不足、标准人才缺乏、传播受限等突出问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赋能,能否落地到宗教场景?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分论坛上,来自6个国家地区的12位高僧大德与文化学者出席,与会者提及人工智能在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中的应用潜力。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分论坛。图:博鳌论坛组委会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释光泉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佛典数字化、佛教现代化全面转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一个优秀案例就是杭州灵隐寺,通过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古籍OCR引擎”“古籍数字化生产平台”等,实现了对佛教典籍的深度整理与智能化开发利用。
他还指出,推进佛典数字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一是人才问题,目前既懂数字技术,又懂佛教典籍的综合性人才较为匮乏;二是佛典规模庞大,版本众多,传统的校对方式费时耗力;三是古籍中存在大量电脑无法录入的文字;四是佛典资源分布广泛,全球众多寺院、图书馆等机构都曾收藏佛典,获得授权,整合资源还面临诸多障碍。
释光泉表示,未来五年将从量的拓展、质的突破两方面,推动实现佛典数字化。具体措施包括优先对临危佛典进行高精度扫描和版本校勘,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库;逐步拓展敦煌文献整理范围,推动海外流失的佛典数字化回归以及碑刻民间抄本等非传统藏经收录进程;通过多光谱成像等技术最大程度保持现存佛教的完整性等。
另外他还提到,应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AI大模型智能问答系统,完成佛典语意解释、关联分析,实现跨学科人物事件串联,为佛教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提供精准的知识支持。
中国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台北艺术大学与法鼓文理学院名誉教授释惠敏,则提出了基于“AI-BCI”(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的佛教文化数字化构想。比如在诠释佛教经典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对佛典进行动态诠释与语意对应,在脑机接口技术配合下开展情绪觉察训练。
释惠敏还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不断加剧,很多佛教国家的寺院开始产生人才危机。他认为有必要思考构建“人机共学”生态,未来“AI法师”或能陪伴人类,满足人的心灵需求。
中国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朱翠萍从出版角度谈到,近年来古籍数字化技术尤其佛经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大模型技术为佛教建设、教义教理挖掘、佛法传播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具有国家权威性、集成性、公益性,其构建起覆盖全国、统一利用和接入的一站式古籍资源共享体系,强化了资源集中和有效利用。
同时朱翠萍强调,佛典数字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家机构都难以独担重任,需要政府、教内组织、高校研究所、出版单位形成合力,从国家战略、宗教事务主管部门角度开展顶层设计并进行协调管理,共同解决数字技术水平不足、标准人才缺乏、传播受限等突出问题。
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宗教分论坛举办的第十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宗教和平组织联合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在总结致辞中提到,佛教典籍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佛教界愿与世界各国家地区佛教界、学术界共同推动佛典数字化工程建设,分享数字化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樊文扬 杨柳 发自北京、海南博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