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xiuxiu_chen
「最近科里来了几个临床实习同学,疫情全上网课,实习全划水。一问就说复习考研。直接摊牌说就是不想认真实习,主要是复习考研。」一条丁香园社区的留言引起了同行的热议。
实习带教的话题,一直都是临床的痛点。有医生坦言,在负责带教实习生的时候,有时学生第一周来了,第二周就不见了,实习同学「爱学不学」的态度,让自己瞬间丧失主动带教的热情——自己能完成带教义务就行了,不管想那么多事。
在丁香园社区这条帖子的互动区,有将近一半在临床担任过带教的医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图源:丁香园社区评论区截图
时至今日,为什么医生似乎越来越不乐意带实习生了?
消失的 TA 们
王东是一位「资深」临床带教,已经带过 5 批实习生。他自嘲,实习同学就像「消失的 TA」。
通常,王东所带的一组有 5 个实习生。入科宣教的时候,王东会明确告知大家,科室要求不严,早上 7 点上班,下午 4 点可以走,交代的任务需要按时完成。
只不过,全员到齐的「盛况」只有入科前两天才会有。第三天开始,查完房、换完药,实习生就全都不见了。王东找过几次,电话那头说「好的,很快到岗」,实际这一天都不会再到科室里来。到后来,他也就不再找了。
图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胃肠外科医生朱慧带的实习生,在轮转周期的最后两天都会以考研为由「翘班」。她知道考研本身重要,但这样的情况多了,她也能发现有些学生只是在找借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这些学生不存在。」
在朱慧眼里,「当作不存在」可能会造成教学缺口。但这个缺口,有时也是医生的一种喘息,因为「忙」才是临床永恒的关键词。
对于带教老师来说 ,即便是学生主动放弃学习机会,他们也不会为难,出科时只要达到基本要求也会签字。「有时老师和学生也只是萍水相逢,没有必要和学生较真。」同为带教医生的刘俊文解释。
对大部分带教而言,带教实习生只是临床工作中「顺带」的一份工作。
华东地区一家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张鹭梳理过自己的时间线,绝大部分精力都会也只能放在临床——早上 8 点开始查房,上午需要收新病人,下午需要关注病人的报告处理,在下午 6 点钟完成夜查房后才能下班,而与临床职称、晋升最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只能放到晚上 7 点之后完成。
「临床工作的时间就已经很紧张,除了小讲课是专门带教,其他时候都是遇到什么,就顺带给实习生讲了,没有额外的时间,也没有那个精力。」张鹭说。
当然,科室也会要求带教医生提供小讲课、病例分析、教学查房形式的带教,这样看似「成块」的教学内容输出,有时也会沦为形式。
张鹭觉得,小讲课是按排班分配给每一位带教的工作,每个带教自己决定要讲什么内容,但通常为了节约时间,医生不会跳脱出自己擅长的东西,「我在挑选的要讲的内容时,也会选择课本上常见的内容,比如上一次,我讲的就是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
被问到「是否会因此而不耐烦」的时候,张鹭表示不会一杆子打死所有实习生,「但是也会因此影响带教热情。」
不过,有时候「消失的 TA」不仅是学生,也是带教医生。
基层医院的实习带教,显然更加琐碎。河南某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郑源所在的科室,对小讲课并不重视,小讲课的参与方式也通常是召集实习生,在示教室拍点讲课照片,留存影像资料,「或者是让实习生一同参加科室会议,拍照留存资料,充当小讲课资料。」
郑源觉得,医学实习带教的本质不是「工作」,而是「教学」。但是基层医生,都懂教学吗?
会看病,不等于懂教学
除了考勤制度,本科实习的具体教学任务,也未有定论。教学任务有些由医院科教科拟定、有些是学校自行决定,也有一些是由实习科室内部讨论。
华东地区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徐心宏分享,自己知道有教学培训这件事,但自己从没有主动参加过:「科教科组织的培训并不是强制参加,只讲一些教学大纲、考纲的内容,对教学质量提升没有很大帮助。」
临床带教医生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对于如何做老师而言,他们稍显陌生,所以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及训练,对应负责的科教科也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来进行设计、实施。
根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公开资料显示,负责临床教学管理的教育科,包括科长、副科长、科员在内,一共只有 4 名工作人员。这样的人员配置,通常无法满足对临床带教医生的培训需求。
也因此,医生们往往很难把握住教学的尺度。以外科实习为例,手术观摩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该带教什么,也成为了朱慧头疼的问题:「实习生指着屏幕问我『这是什么』,我是应该从脏器分布讲起,还是直接告诉对方,这是『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第 253 组淋巴结』?」
朱慧理解,实习同学目前没有太多的专科知识,能问出来的问题确实较浅,「如果没有相关讲解内容范围可以参考,一场手术仔仔细细讲下来,既耗时过长,又是对手术台上病人的不负责任。」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按照考核内容来进行教学,是否就一切顺利了呢?
朱慧觉得也未必,从她的带教老师还在实习的那个年代起,考核的东西都是类似的,「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出科考一张试卷上各类型的题目,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并不涉及太多的临床思维,到现在,考的也还是这些东西。」
临床上真正应该学会的内容,在一场落到纸面上的考试中,是完全无法囊括的。
当问到「实习中能学到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徐心宏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怎么收病人、接触病人、和病人沟通,这些真实的经历与训练时接触 SP (标准化病人)之间,差别也是巨大的,「病史书写可能是更好的考核方法,因为带教可以具体提出修改、增删的建议」,而真实临床经验的学习,目前只能依靠实习生多看、多听、多总结。
不切实际的带教要求,和 200 元/月的补助
临床医生不是全职的教师,也意味着不会有固定的津贴。「说实在的,就是事太多钱又太少」,朱慧显得十分无奈。
根据郑源透露,带教老师每带一个学生有 200 元/月的绩效补助,而补贴数额在每个医院中又各不相同,朱慧所在的医院除了小讲课有少量补贴,其余部分都是出于带教责任的「免费劳动」。
当被问及「带教工作是否有助于晋升」的问题时,徐心宏自嘲地说:「补贴都这么少了,晋升更别指望了,而且你有什么标准确定自己的带教是比别人更有价值的呢?现在我的主动带教,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也有些医院,带教的任务和带教自身考核挂钩。
三十多年前,医学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执业,他的医疗水平更直接由就职的医院决定,这也导致医院、医生之间的医疗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3 年,原卫生部发布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 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从国家层面开始推广培训制度。
随后,临床带教制度如雨后春笋,在国内各地生根发芽。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其他医院进修生,都开始了在教学医院由带教培训的制度。广东某医院于 1997 年推广带教制度,追踪了 1995~2000 年的毕业生的考试分数、行医表现。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带教培训的学生,考试分数有显著提升;上岗后也能更快适应工作节奏。
在这个过程中,带教变成一项与医生晋升、考核有关的硬性任务。以北京某医院公开的主治医师考核标准为例:医院将医生的门诊数量、收治住院人数、会诊量、病人满意评分、教学等可量化因素,按照不同权重算成总分后排名晋升。
图源:参考文献
在不同的医院细化落实时,不同维度的考核标准差异很大。来自江西某医院的外科医生丁绍峰说,自己所在的医院也同样要求以上几项,但是评分标准有所不同:医院统一要求医生们每年教学分达到 20 分,每一次小讲课加 0.1 分,分数年末清零。
这意味着,假设通过小讲课评上职称,丁绍峰需要在一年内完成 200 次小讲课才能评上职称。按照医院要求,发表一篇 SCI 可以有 20 分教学分,但本科生教育分仍要最少达到 10 分,即 100 次小讲课。对丁绍峰来说,本就有门诊、查房、手术的考核,及支边支农、发表论文的要求,「200 次的高频小讲课」实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丁绍峰和同事纷纷向上级反映制度的不合理,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工作的压力和强制的带教任务连结下,带教的初心在淡化,逐渐变成压在医生们胸口的石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临床实习?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是另一种重担——担子的左边是临床工作,右边是临床学习,大部分人无法兼顾。
国内三甲医院、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基本上很少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部分专业甚至研究生学历都不再有就业优势,学历和能力影响了部分本科生的就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四证」齐全,学术型研究生在选择规培基地和专业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情况,都使得考研热度升温,部分实习生为了考取研究生旷班、旷课复习考研,毕业后「二战」、「三战」的比例也显著提高。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科实习「不再受重视」似乎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但朱慧觉得,实习是十分必要的。她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涯,实习给她带来的长线积极影响,其实是对各个科室运转方式的观察,以及将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落地到实际诊疗中的过程,「我现在的一些内科知识,还是吃的以前实习时候的『老本』。」
朱慧补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并没有「学会」与「没学会」之分,临床医生要解决的其实是「失误率」的问题,一个医生 0% 的失误率和 1% 的失误率之间,就已经是天壤之别。为了培养医生的「0 失误率」,分阶段的持续学习是必然趋势,实习过程最重要不在于学得多深。
为了制造更合理的实习带教配合方式,有许多医院正在进行带教制度的改进尝试。
北京某医院在尝试采用 PBL+CBL(以问题和病例为基础进行教学)后,显示学生在专科理论、操作技能、临床思维等多个维度都有所提升,教学满意度也相对提高。
PBL+CBL 联合教学法对比传统教学法该院实习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尝试将 PDCA 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用于胸外科临床带教。采用 2 组学生作为参照,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考试、专科技术操作成绩都有所提高。
PDCA 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法该院实习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华西口腔医院为了让学生深入实践,推出了 3 块钱的教学号。医院通过加量、减价的方式,与患者做好了事前的约定,患者在提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交易。(点击查看往期文章:3 块钱就能在华西看病?这波大三甲们学不会)
制度以外,感性的关怀也尤为重要。李晨是浙江某三甲医院的超声科医生,她最终选择超声科也正是因为当年的实习老师。「那次因为一个病人插队,我制止了他,病人要和我吵架,我不敢说什么。我的老师出面批评了那个病人。」而当她在其他科室轮转时,被病人埋怨大部分老师都是不管的。
当然,临床带教制度是个多边形,不只有双方。
带教过程中,医院科教科、承教医生、科室其他医生、护理老师、甚至楼秘等人,分别以什么样更合适的角色出现,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