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规范引领,医心守护,全球首部《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图片


「医生,我吃不下饭,食欲不好,有什么办法吗?」

 

临床上,常有恶性肿瘤患者因食欲不振、进食困难等问题前来向医生寻求饮食方面的专业建议。这一问题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临床医生一般会予以对症治疗建议。但是,癌因性厌食若未能进行及时处理,会进一步发展为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SCRC)发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指导,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杰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牵头组建了涵盖 207 位临床专家的共识工作组,共同编撰全球首部关于癌因性厌食的共识——《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丁香园肿瘤时间」特整理共识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探本溯源,明确癌因性厌食的发生机制


癌因性厌食是指因为肿瘤本身和相关治疗导致食欲减退或丧失,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味觉改变、早饱或吞咽困难等。研究显示,超过 75% 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存在癌因性厌食。而癌因性厌食是肿瘤恶病质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直接诱因之一,甚至可能是恶病质发展的前兆。因此,临床医生应对肿瘤患者进行筛查和评估,并予以及时、积极的干预。


图片

图 1 随疾病进展,癌因性厌食可发展为营养不良、恶病质


从机制方面,癌因性厌食是病理生理因素、治疗因素和心理因素单独或共同协作的结果。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食欲调控信号,干扰食欲调节中枢,从而导致癌因性厌食发生。其中,肿瘤-宿主免疫相互作用会导致神经免疫系统激活,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包括 IL-1β、IL-6、TNF-α 和 IFN-γ),导致下丘脑食欲调节被干扰。

多种新型治疗方案,如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放疗以及消化系统肿瘤切除术均可能引起患者食欲减退、厌食。

此外,悲伤、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均可能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导致食欲下降。


因此,对于使用以上治疗方案或长期存在负面情绪的肿瘤患者,有可能出现癌因性厌食,在临床管理中应重点关注。


重视癌因性厌食,及时评估患者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忽视癌因性厌食的筛查与评估,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从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提高治疗成本。《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一旦确诊恶性肿瘤,就应该对患者进行癌因性厌食的评估和诊断。


对癌因性厌食的评估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医生应在问诊时对患者食欲、体重变化以及心情状态进行询问。第二阶段,若患者存在厌食情况,需要采用专业的厌食及恶病质功能评估量表(A/CS-12)进行评估。同时,医护人员应当指导肿瘤患者自行对日常饮食、体重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图片

图 2 癌因性厌食筛查、评估流程


规范癌因性厌食治疗方案,多管齐下助力患者更好生活


对于存在癌因性厌食的肿瘤患者,采取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厌食症状,建立治疗信心。而药物治疗是癌因性厌食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癌因性厌食药物治疗的类别包括促食欲药物(包括甲地孕酮、糖皮质激素等)和促胃肠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


促食欲药物


甲地孕酮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可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双重机制抑制炎症因子,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食欲。多项 III 期研究证实,800 mg/d 甲地孕酮可显著改善癌因性厌食-恶病质患者的食欲和摄食量,增加患者体重[2,3]。基于机制和疗效优势,甲地孕酮被《2024 v1 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姑息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2021)》、《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列为癌因性厌食-恶病质的优选治疗方案。《癌因性厌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也将甲地孕酮列为药物治疗中的唯一 I 级推荐。


然而,甲地孕酮不溶于水,服用时需伴随高脂高热餐。癌因性厌食的肿瘤患者往往难以接受高脂高热餐,空腹服用药物使用难以达到最低起效浓度,导致传统剂型甲地孕酮疗效不稳定。纳米晶型甲地孕酮是通过纳米晶体技术将药物颗粒降低至纳米级别,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相较传统剂型甲地孕酮,纳米晶体技术升级的甲地孕酮有效改善不溶于的特性,大幅提升了其生物利用度,无论空腹还是餐后服用均可起效。在临床研究中,纳米晶体甲地孕酮体重提升速度更快,平均体重增加时间为 3 天(传统剂型甲地孕酮为 14 天),12 周内平均体重增加 5.4 kg[4]。与此同时,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甲地孕酮并不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5]。对于癌因性厌食的患者,纳米晶体甲地孕酮或可成为起效更快、疗效更优的治疗选择。


糖皮质激素是另一种促进食欲的药物。但长期应用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葡萄糖耐受不良、免疫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需充分权衡风险与获益。此外,奥氮平、阿那莫林、沙利度胺等其他药物虽然在癌因性厌食领域展开探索,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循证证据支持其临床应用,有待更多探索。


促胃肠动力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物可通过刺激胃排空改善恶病质患者早饱症状,可与促食欲药物联合应用以改善患者食欲、增加体重。临床应用时需注意甲氧氯普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多潘立酮的心脏不良反应。


营养干预


对于癌因性厌食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是诊疗的重要步骤。癌因性厌食患者应当在食欲改善后摄入高蛋白质、高热量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满足其能量和营养素需求。必要时,患者可使用肿瘤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补充营养。


除药物治疗和营养干预外,肿瘤患者还可以在可耐受范围内进行康复锻炼,也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癌因性厌食的症状。积极的心理干预也可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情绪,改善食欲并且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


表 1 癌因性厌食治疗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

图片




总结

癌因性厌食是临床常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种疾病。尽管肿瘤患者可以接受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和生活干预措施改善症状,但筛查、评估以及临床管理还不够系统和规范。本次《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癌因性厌食诊疗流程的规范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临床医生了解癌因性厌食的成因、评估流程以及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为肿瘤支持治疗全程管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指导,未来医护人员与患者将深刻认识到癌因性厌食「积极筛查、早期干预、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并能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这将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让肿瘤患者能够享受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唐颖

内容审核:张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