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军事专家奈泽尔预测俄罗斯可能会在2025年9月突袭立陶宛,发动针对北约国家的军事行动。
2.与此同时,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境发生四名北约士兵失踪事件,加剧了外界对俄北约关系的担忧。
3.奈泽尔认为,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变化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若美国在冲突中选择不直接介入,北约的威慑力将大幅削弱。
4.然而,欧洲国家在对俄问题上有过度反应的倾向,战争风险并非完全不可避免。
5.未来战争升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欧洲国家需在军事上学会“自力更生”,而不是完全依赖北约内部的统一行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据《西德意志汇报》3月24日报道,德国军事专家奈泽尔推测,俄罗斯可能会在今年9月突袭立陶宛。随着俄乌战争持续多年,国际社会对局势走向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预测,俄罗斯或将在2025年秋季对北约国家发动军事行动,并称今年的夏天可能是欧洲最后一个和平的夏天。
与此同时,一起发生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境的北约士兵失踪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俄北约关系的担忧。
局势是否会迎来全面升级?
未来的战争风险是否已经无法避免?
德专家警告:2025年俄将对北约开战
奈泽尔的预测引发了广泛讨论。
他认为,俄罗斯可能利用2025年9月与白俄罗斯举行的“西方-2025”联合军演,发动一场针对北约国家的“闪电战”。
这一观点基于多个因素: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军事行动仍在持续,但国际社会注意到,乌克兰军队在战役级进攻上的能力已大幅下降,战争似乎正在走向尾声。
目前俄罗斯的战略重点仍在乌克兰,但一旦这一战线稳定,俄罗斯可能将目光投向与北约的直接对抗。
他特别提到,在全球安全局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正在缓和,这或将削弱北约条约第5条的效力。
如果美国在冲突中选择不直接介入,北约的威慑力可能受到极大影响。
北约准备不足:资源告急与内部分歧
奈泽尔的警告同时揭示了北约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军事资源问题。
此前,北约长期依靠美国,北约正在讨论设定一个盟国军事能力的新目标。
彭博社当地时间3月20日援引一名要求匿名的官员称,按照目前的设想,新目标将要求各个门类的武器装备数量增加30%,一些特定类别装备的增幅则可能更高或更低。
此外,北约内部在对俄政策上存在明显分歧。
波兰等东欧国家倾向于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态度,希望加快战备工作;而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则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局势。
这种战略上的不一致,直接影响了北约整体的行动能力。
美俄关系缓和:北约的脊梁骨正在松动?
奈泽尔还特别提到,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变化对北约的威胁。
近年来,美国对海外军事干预的意愿有所下降,特朗普时期尤为明显。
作为北约的核心支柱,美国仍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行动中扮演主导角色,但如果未来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中,美国选择不积极参与,整个北约的威慑力将大幅削弱。
这一问题对欧洲国家来说尤其严峻。
奈泽尔警告称,如果美国不在冲突中发挥足够作用,欧洲国家可能不得不面对独自应对俄罗斯的局面,而这种情况无疑会让欧洲安全体系面临极大挑战。
士兵失踪事件:紧张局势中的导火索?
就在奈泽尔的预测引发关注之时,一起发生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境的士兵失踪事件为紧张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报道称,失踪的四名军人均隶属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师第一旅,他们是在进行战术训练时失踪的。据悉,训练的场地距离白俄罗斯边境不到10公里。
立陶宛国防部长连夜赶赴现场指挥搜救,而北约方面对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
尽管士兵失踪的原因尚未明朗,但这一事件的发生时机显得尤为敏感。
分析人士认为,士兵失踪可能成为俄北约关系进一步紧张的导火索。
俄罗斯对此事虽未发表明确声明,但其对北约军事部署的持续关注使得这一失踪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
欧洲的恐俄心态与未来战争风险
欧洲国家对俄罗斯长期保持着高度警惕,尤其是东欧国家更是担心俄罗斯的“钢铁洪流”随时可能推至其边境线。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日前表示,尽管北约反对,但波兰和其他与乌克兰接壤的国家“有责任”在俄罗斯发射的导弹进入本国领空前将其击落。”
这种“恐俄心态”不仅影响了欧洲的军事策略,也加剧了内部的紧张情绪。
然而,外界也对欧洲的这种心理提出质疑。
一些分析认为,欧洲国家在对俄问题上有过度反应的倾向,战争风险并非完全不可避免。
奈泽尔提出,欧洲国家应在军事上学会“自力更生”,而不是完全依赖北约内部的统一行动。
结语
俄乌战争的持续以及北约的准备不足,使得局势并未向和平方向发展。
奈泽尔的预测、士兵失踪事件以及北约内部的分歧,都显示出未来战争升级的潜在可能性。
俄罗斯是否会利用“西方-2025”军演发动更大规模行动,北约是否有足够的资源与决心应对,仍未有明确答案。
对于欧洲来说,2025年的局势或许是对其安全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如果无法在资源、战略和内部团结上取得突破,欧洲可能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危机。
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冲突,是否真的会迎来“大结局”,仍需全球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