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惠州市调研。他强调,深莞惠三地要协同打造一个产业带。
01
省委书记“点名”三地联手
“惠州在全省的地位重要、作用突出。”黄坤明强调,惠州要锚定万亿元级城市目标,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作为广东经济“第五城”,惠州2024年GDP突破6000亿元。
2024年,惠州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9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
省委省政府2024年发布《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图源:惠州发布
惠州也是深圳都市圈两个副中心之一。笔者注意到,黄坤明特别强调,惠州要协同深圳东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当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必争高地。广东是我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全国每三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
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4%。
以深圳企业优必选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成功进入全球最多车厂,目前与它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有吉利汽车、奥迪一汽、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
在今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就明确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以来,广东发布《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措施,点燃产业创新引擎。
图源:优必选科技
当前深圳正全力竞逐人工智能等产业新赛道,组建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以专业、精干队伍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入选,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
东莞、惠州两市也在加大布局。数据显示,东莞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其中规上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约316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2.29万台(套),占全国4.11%。
惠州市提出将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其中,惠阳区将依托深惠协同发展区,谋划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深莞惠联手,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大有可为。
02
深圳都市圈GDP突破5.5万亿元
都市圈建设,是广东多引擎驱动全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根据《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已初步构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根据各自发展方向,《规划》提出——
2023年深莞惠三城经济总量达5.16万亿元,深圳都市圈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国家级都市圈。
2024年,深圳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5.5万亿元,深圳、东莞、惠州3市领跑全省21地市。
今年1月,黄坤明到东莞市调研时强调,滨海湾新区毗连深圳,临近港澳,通江达海,地理区位优势突出,要用好这片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
黄坤明还要求东莞紧密联动深圳等珠三角各市,高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事项跨城通办,合力做强湾区经济。
积极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深圳提出今年将加强与东莞、惠州空间协同和产业科技合作,开工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深圳段。
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积极共建深圳都市圈,支持塘厦、凤岗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产业配套等方面实现深莞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化。
深圳都市圈一路生花。根据规划,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将跃上新的大台阶,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