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元素,近年在国际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制造导弹、航天器、高性能电池和新能源设备的核心材料,稀土资源在全球战略竞争中极具分量。
3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动用“战时权力”,签署行政命令,推动国内稀土产业的发展,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这项计划却因多重现实问题难以兑现预期,甚至可能让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美国稀土困局:开采强,加工弱
从资源储量来看,美国并不缺乏稀土。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美国稀土储量约190万吨,全球排名前列。
目前,美国的稀土开采量占全球约15%。
加利福尼亚的芒廷帕斯矿场是美国唯一运行的稀土矿,其开采规模不小。
然而,这些资源仅是产业链的起点,真正决定稀土行业竞争力的,是更为复杂的精炼加工环节。
稀土加工需要将矿石转化为稀土氧化物或金属,涉及高技术门槛和庞大的资金投入。
美国在这一环节的能力严重不足,几乎没有大型稀土精炼厂,更没有形成稳定的加工产业链。
结果,美国开采的稀土矿石不得不运往中国进行加工,再进口成品。
这种局面让特朗普政府在制定稀土政策时陷入尴尬,仅靠提高开采量无法解决核心问题。
中国的稀土优势:产业链完整,成本低廉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约37%的稀土储量,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资源开采到精炼加工再到出口成品,形成了强大的体系。
据统计,目前全球95%的稀土精炼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成本是关键因素。
同样建设一座稀土精炼厂,中国的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此外,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上持续进步,提炼效率远高于其他国家。
这种经济与技术的双重优势,让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府对稀土产业的战略支持。
2021年,中国整合国内稀土资源成立中国稀土集团,通过集中管理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稀土出口政策也展现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既能稳定供给,又在必要时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以维护自身利益。
特朗普政策的难题:目标明确,执行乏力
特朗普意识到美国在稀土领域的落后局面,并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扭转现状。
他以“国家安全”为理由,要求加速开发国内稀土资源,推动稀土供应链的本土化。
然而,这一政策从出台之初就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首先是加工能力的缺失。
美国想要建设大型稀土精炼厂,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要面对复杂的环保许可审批流程,这些因素直接推高了成本。
其次,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逻辑也阻碍政策实施。
长期以来,美国企业更倾向于从中国进口廉价稀土,而不愿承担本土生产的高成本。
因此,想通过行政命令改变整个产业行为,显然非常困难。
此外,特朗普政策还暴露了其一贯的“短视”问题。
政策本身缺乏系统性规划,没有明确解决稀土加工瓶颈的具体方案,也没有制定科学可行的扶持政策。
这种“想一出是一出”的政策制定方式,也让美国国内不少人士提出批评。
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就曾公开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常常缺乏连贯的逻辑,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全球稀土格局:合作与竞争交织
在稀土产业的国际博弈中,美国并非孤军奋战。
近年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逐渐加强稀土布局。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并与美国签署合作协议,试图共同构建稳定的供应链。
日本则通过技术创新,致力于减少对稀土的依赖,同时支持开发稀土替代材料。
欧盟也将稀土列入“关键矿产”名单,并计划通过政策支持提升本土产能。
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进展仍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
在未来,围绕稀土资源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主导地位也将继续成为重要的博弈焦点。
未来展望:方向需更精准
特朗普试图通过动用战时权力改变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弱势地位,其行动力值得肯定,但政策最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却充满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国要想摆脱对中国稀土加工能力的依赖,绝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美国需要制定更系统的产业扶持计划,同时加强与盟友的合作,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稀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将在未来愈发凸显。
而美国和中国围绕稀土的竞争,也将继续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的格局。
对于美国来说,找到方向、实施系统性改革,而不是仅靠强硬手段,或许才是破解稀土困局的关键所在。
参考信息
联合早报 特朗普动用紧急权力 提高美国关键矿产生产
中国科学院 稀土产业链全球格局现状、趋势预判及应对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