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2025年3月25日报道,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齐皮·霍托夫利连续参与英国电视节目录制。
在访问节目过程中,针对巴以冲突里平民伤亡状况以及停火协议引发的争议,各方都互不相让,并展开了激烈讨论。
而这场讨论被多家官方媒体形容为“火花四溅”,不仅呈现出巴以问题本身的复杂特性,同时也让国际社会在战争伦理方面存在的分歧得以在公众面前显现。
“精准打击”还是“无差别杀戮”?
在节目进程里,主持人直切要点,向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霍托夫利发问:“以色列声称‘从不以平民为目标’,然而加沙地带已有数万平民丧生,这一事实该怎么解释?”
对此,霍托夫利马上回应,把话题引向英国的过往军事行动,称:“英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作战时,武装人员和平民的死亡比例达1:5,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比例是1:1。”
她这种回应方式被视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同看法。
加沙地带的人道困境,早就不只是军事行动这么简单。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3月24日的数据,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致使50082人死亡,当中有15613名儿童,另有113408人受伤。
霍托夫利所说的“1:1比例”,遭到国际特赦组织的批驳,被指是“对生命的冷酷量化”。
毕竟儿童在死亡人数中将近三分之一,不管何种“比例”,都难以掩盖平民沦为战争受害者这一残酷现实。
停火协议破裂:谁在玩“文字游戏”?
争议的另一核心点聚焦于停火协议的执行状况。
在访谈期间,主持人向霍托夫利指出:“以色列单方面重启军事行动,外界认为这违反了停火协议。”
霍托夫利则反驳称:“停火协议明确规定哈马斯要每周释放人质,然而三周时间过去,哈马斯并未有所行动。”
但主持人立刻反驳道:“哈马斯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人质释放工作,反而是以色列拒绝推进第二阶段的谈判,这才是协议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
双方争论的关键,在于协议细节存在模糊地带。
按照达成的停火协议,哈马斯需要分阶段释放人质,以色列方面则应逐步减少军事行动。
不过,在第一阶段结束后,以色列方面坚持认为“哈马斯没有履行每周释放人质的义务”,而哈马斯则指责以色列“故意找借口拖延和平进程”。
这种相互指责的情况,让停火协议的执行陷入僵局,也使得巴以局势更加紧张复杂。
停火与战火的循环,以及国际社会的双重标准
这场激烈辩论的根源,是已持续18个月之久、充满血腥的巴以冲突。
自2023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突袭,进而引发战争后,巴以双方历经多轮大规模军事对抗。
以色列打着“消灭哈马斯”的旗号,对加沙地带采取全面封锁和空袭行动;而哈马斯则通过向以色列城市发射火箭弹予以回击。
国际社会多次积极斡旋,试图推动双方停火。
然而,达成的停火协议通常只能维持短短数日,便会因零星冲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指控”而宣告破裂。
霍托夫利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交锋,也释放了西方某种“政治正确”的转向。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框架里,巴以冲突常被呈现为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
以色列被包装成“实施自卫的民主国家”,巴勒斯坦却被片面简化为“恐怖组织支持者”。
但这一叙事模式在乌克兰危机中出现了巨大反差。
同样面对平民伤亡的情况,西方国家给予乌克兰大量同情与支持,对加沙地带的平民困境却表现得相当冷漠。
在这种双重标准下,乌克兰的孩子被视为纯粹的“无辜受害者”,备受关注与呵护;而加沙的孩子却仿佛沦为了“战争的附属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怜悯。
这种现象深刻揭示了国际舆论场在对待不同地区冲突时的不公平性。
这次的争论是一次西方媒体子内而外打破框架的表现。
结语
霍托夫利与主持人的激烈争论,不过是巴以冲突宏大图景里的一个小小片段。
在他们于镜头前围绕“比例”和“协议条款”各执一词时,加沙地区的现实却无比残酷:一片片废墟之下,或许还有生命在顽强挣扎,却正渐渐消逝。
国际社会绝不能再深陷于政治博弈的“文字游戏”中无法自拔。
停火并非对巴以双方的一种恩赐,而是基于道义的必然责任。
如今,只有巴以双方果断放下手中武器,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以和平对话取代武力对抗,才有可能真正终结这场已经持续长达18个月,给无数人带来苦难的人道噩梦,让加沙乃至整个巴以地区重归安宁。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面对“杀害平民”质问 以驻英大使和主持人吵起来了,2025-03-25
央视新闻:哈马斯称将推迟释放被扣押人员 以方指责违反停火协议,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