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四年认清现实,230亿的“印度制造”计划官宣失败,为何还下降了1%?

AI划重点 · 全文约1566字,阅读需5分钟

1.印度政府宣布终止历时四年、耗资23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旨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

2.然而,印度制造业占比从15.4%滑落至14.3%,企业产值目标完成率不足,原因包括服务业超前、制造业瘸腿的产业结构,政策设计缺陷以及人口红利不足。

3.尽管PLI计划失败,印度仍试图借助中国技术制衡中国,采用合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诱导中国企业输出核心技术。

4.另一方面,印度在地缘政治层面玩双面下注,既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形成围堵,又严重依赖中国。

5.最后,印度内部矛盾如种姓、地域及宗教矛盾可能加剧社会撕裂,外部势力可能利用这些矛盾遏制中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环球时报2025年3月22日一文中提到,2025年3月21日,印度政府悄然终止了一项历时四年、耗资23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

图片

这场被莫迪政府视为“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级战略,曾誓言要在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如今却以制造业占比从15.4%滑落至14.3%、企业产值目标完成率不足的结局收场。

那么,印度为何会输掉这场战?而中国又要警惕那些方面?

三重致命伤:印度为何输掉这场“产业链战争”?

印度经济呈现出一种奇特且畸形的产业结构状态。

其本以农业国为根基,却试图跨越工业化进程,直接向工业国迈进,玩起工业国的游戏,这导致了“服务业超前、制造业瘸腿”的怪异局面。

经济日报相关报道显示,印度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50%,而制造业占比仅徘徊在15%左右。

图片

这种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路径,使得印度至今都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在政策设计方面,印度也存在致命缺陷。

以PLI计划为例,该计划覆盖了14个行业,妄图实现“全行业开花”的局面,然而却严重忽视了不同产业各自独特的特性。

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不仅未能精准助力产业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被官僚主义所阻碍,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此外,尽管莫迪声称印度拥有“8亿年轻人”这一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乐观。

据海外网消息,仅有不到3%的印度人具备进入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市场所必需的技能。

制造业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短,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低,这使得庞大的年轻人口难以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人口红利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必须警惕的三大陷阱

尽管印度的PLI计划遭遇惨败,但其针对中国的战略敌意并未完全消解,而是在失败的经历中摸索出了新的手段——借助中国技术反过来制衡中国。

印度一方面高调宣扬“去中国化”,另一方面却在产业链的底层,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寄生式依赖”。

图片

在技术转移方面,印度犹如设置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

它采用合资建厂、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处心积虑地诱导中国企业输出核心技术。

回顾过往,“市场换技术”这条老路曾让不少国家陷入困境,如今这一幕正在印度重新上演。

印度试图通过这种手段,以较小的代价获取中国企业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自身产业的升级,而中国企业若稍有不慎,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技术优势。

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印度玩起了“双面下注”的把戏。

它一方面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试图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迎合美国,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又严重依赖中国。

印度这种矛盾的心态,本质上是妄图“既从中国获取经济利益,又借助美国的势力提升自身地位”。

图片

再者,印度内部矛盾犹如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印度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种姓、地域以及宗教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高种姓财团,像塔塔、信实等,凭借自身优势垄断了大量资源,而低种姓工人只能无奈地沦为廉价劳动力,遭受剥削。

同时,南部工业发达的邦与北部以农业为主的邦之间,发展失衡问题愈发严峻。

一旦这些矛盾激化,极有可能导致印度社会陷入撕裂状态。

图片

更为严峻的是,外部势力很可能趁机利用这些矛盾,将印度当作遏制中国的棋子,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间接的阻碍。

结语

印度PLI计划宣告破产,这一结果有力地印证了制造业崛起不存在捷径这一真理。

与印度不同,中国历经几十年成功建成全工业体系,靠的绝非简单的补贴与空洞的口号。

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坚实的“铁公基”建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推动工业进步的重要软实力;还有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给予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与保障。

面对印度那些企图“借力打力”的“毒计”,我们需高度警惕。

但更关键的是,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明白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我们唯有聚焦自身,不断筑牢产业链根基,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复杂的全球博弈中稳扎稳打,牢牢占据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印度这个大计划失败了,2025-03-22

经济日报:印度“制造雄心”力有不逮,2024-01-26

上观新闻:印度雄心勃勃,制定了超越中国的百年奋斗目标,2022-08-16

海外网:法媒:印度享受“人口红利”面临挑战,2023-04-20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