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抖音号
纵览新闻首席评论员 任凯
一篇初中生作文,百万网友点赞,牵动全网乡愁,引发网友共鸣,很多人说“我也想家了”。近日,杭州初三女生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爆全网,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人民日报》官方账号转发时,给出“句句不提思念,却句句都是思念”的精辟点评。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视频中一个小姑娘,正在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作文。这篇文章记录了一趟归乡之旅的见闻,通过绿皮火车这一载体,抒发了一位初中生跨越时空的亲情记忆,对姥姥姥爷的思念,对幸福童年的回忆。
为什么这篇作文能打动人,引发网友的共鸣?在感慨小姑娘的细腻文笔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思考我们当下的应试写作,反思我们的写作实践,进而思考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份工作,是一个揾食的饭碗。当我看到《旧轨还乡》这篇中学生作文,深有体会的是,写作还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段奇妙的人生体验。这篇作文火遍全网后,有记者采访当事人张潇冉,她说,这篇文章没有特别的构思,只是如实记述了寒假回乡途中看到的情景和感悟。一对乘坐火车的爷孙的互动触动了她,她就记录了下来,顺便交个寒假作业。一段归乡之旅、不经意的观察、没有巧妙的构思,除了真实还是真实。
坐过绿皮火车的人都知道,车厢内空间逼仄、环境嘈杂,一路驶过充斥着各种异响。在这位初中生的笔下,她这样写“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面对一路颠簸,她又这样写,“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细腻的观察、亲身的感受、灵动的文字,富有创意的表达,在她笔下一气呵成。
真情流露、真实记述、表达内心,这是一篇好文章该有的样子。在《旧轨还乡》这篇作文中,对细节的描写、对场景的还原、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仔细观察,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从一名文字工作者的角度来判断,这样的作文是坐在教室里写不出的。推销员卖力的推销,终归抵不住一句“孩子爱吃”,这样的戏剧化反差,把一个爷爷对孩子的爱,写活了,也写到众多网友们的心坎上。更难得的是,写作者由此及彼,自然流畅地过渡到自己姥姥、姥爷,理解长辈们对晚辈们的爱。
一切写作都贵在真实、贵在出新,脱离模板化的“套路式”写作,扎根真实的生活和体验,才是值得倡导的写作理念。反观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更注重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是培养他们真正的写作能力。甚至有的老师直接鼓励学生以背诵范文、抄袭的方式来完成写作。市面上还有各种应试技巧、作文模板,学生们成为“复印机”,唯独缺少了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
《旧轨还乡》的火爆是一次反思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契机,是培养表达自我的独立个体还是培养“应试机器”?语文,是一门动人的学科,触摸生活,表达自我,对孩子们而言是受益终生的事情。AI时代,有些写作注定是无法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