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一名3岁小孩因父母过度信赖人工智能,AI问诊“误判”导致病情延误,最终被确诊为肺炎。
2.欣儿的父母在手机端通过AI问诊平台自行判断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
3.然而,欣儿的病情反复近一月,体温一度飙升40.9℃,咳嗽加剧、精神萎靡。
4.最终,欣儿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接受治疗,病情得以控制。
5.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醒家长,AI问诊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决策,应在关键决策时以“人脑”的专业医疗意见为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AI技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然而对于患者而言,应注意避免因过分依赖AI问诊而错过到医院就诊的黄金窗口期。
记者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近日,一场因父母过度信赖人工智能,AI问诊“误判”导致的孩子健康危机的事情发生了。
AI问诊险误病情 及时就医化险为夷
3岁孩子欣儿近日出现反复咳嗽、发热等症状。作为95后新手家长,欣儿的父母起初并未足够重视,仅在手机端通过AI问诊平台自行判断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
然而,欣儿的病情反反复复近一月,体温一度飙升40.9℃,咳嗽加剧、精神萎靡,最终父母在焦虑中将其送至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
该院儿科团队经详细检查发现,欣儿的病情已发展为肺炎,且病原学检测提示病因不简单,显示细菌合并腺病毒感染,腺病毒载量高达106。
由于病情延误,欣儿的肺部炎症范围较大,血常规提示炎症指标显著升高,需住院接受抗感染、雾化及对症支持治疗。
腺病毒肺炎≠普通感冒 警惕“隐匿性重症”
儿科主治医师张智源针对欣儿的病情展开详细解析:“腺病毒感染早期症状与流感、普通感冒高度相似,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但其潜伏期长(2-14天)、传染性强,且婴幼儿感染后易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张医生指出,欣儿的病情反复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更与腺病毒特性密切相关:“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淋巴组织,导致症状‘波浪式’反复。部分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的患儿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或免疫反应过激,若未及时干预,或可进展为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张医生提醒家长关注“危险信号”:若孩子发热超3天不退、咳嗽持续加重、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婴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必须立即就医。
医护仁心护幼苗 家属感激赠锦旗
住院期间,儿科医疗团队为欣儿制定了精准的诊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抗感染方案,护理团队每日细心监测生命体征,耐心安抚哭闹的欣儿,记录细微病情变化。
“孩子出院那天是蹦跶着跑出病房,我们才真正放心了。”欣儿父亲感慨。康复出院当日,家属送上两面锦旗:致谢团队的“童颜绽欢笑,幼苗沐春晖”,致敬张医生的“AI问诊险误病情,妙手回春万幸有您”。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醒广大父母:爱与责任,既需与时俱进的科学意识,更需脚踏实地的行动力——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值得最专业的守护。
AI问诊≠医疗决策 专业诊疗不可替代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吴北燕结合案例,对AI问诊热潮提出理性建议:“AI工具的便捷性值得肯定,但其本质是‘信息筛选器’,而非‘医疗决策者’。”
AI问诊存在的风险:
1、误判疾病严重性:AI暂时无法识别如患儿“间歇性好转”背后的隐匿性进展,同时家长在向AI描述病情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容易影响AI结果的精准性;
2、忽略个体差异:儿童年龄、免疫状态、过敏史等复杂因素难以被AI全面评估;
3、延误黄金治疗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部分疾病在儿童患者进展迅速,不容疏忽,如腺病毒肺炎需在发病5-7天内干预,否则可能遗留肺功能损伤。
“医疗始终是‘人’的科学。”吴主任强调,“医生的价值,在于专业收集病史、恰当进行查体、合理安排检验,将病人各项信息与临床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反复验证,在‘相似症状’中捕捉‘不同病因’。”AI一定可以在容量和速度上战胜人脑,但始终无法替代个性化的医疗决策者——医生的经验判断、动态推理和人文关怀。
吴主任建议家长:可将AI作为健康知识补充工具,但涉及用药、诊断等关键决策时,务必秉持“双核验证”,且应以“人脑”的专业医疗意见为准。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林慧、杜舒哲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