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条新闻放在一起看,耐人寻味。
一条是国际新闻,中法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是“言”。
另一条是国内新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新增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这是“行”。
围绕“双碳”这个关键词,两则消息交织出了一条明线:坚定落实“双碳”承诺,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层面提出“双碳”目标。
从作出承诺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留给自己的时间分别只有10年、30年。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转型不仅要做,还注定要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成长轨迹”。
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碳市场的扩容历程,坚定降碳的决心不言自明。
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紧接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1年7月正式上线。煤炭、火电厂被大幅压减,仅2022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就超过1亿千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至此碳市场新增三大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仅仅有21天的时间。
碳市场是个什么市场?怎么理解碳交易?
我们可以把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比作一款打车软件,并将碳排放量与接单资格直接挂钩。因为接单资格总量是控制的,这时候,燃油车因为碳排放量高,很容易把资格用完,为了接更多单,就需要向新能源汽车购买多余的接单资格券。要是燃油车主不想买券怎么办?很简单,要么减少接单,要么换新能源。
明白了此中的运行逻辑,就很容易清楚,为什么说碳排放权的交易可以倒逼一些企业绿色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招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一招又高在哪。
以一域窥全局。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碳排放大户,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2024年全省共有17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交易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当然,直接交易并非减少碳排放的唯一选择。
在渤海湾畔的滩涂盐碱地,在鲁中腹地的采煤塌陷区,风电、光伏项目遍地开花,同年,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
在淄博到东营之间,一条被称为二氧化碳专属“地铁”的管道蜿蜒百公里,把齐鲁石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输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借助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找到了自己的商业价值,既帮油田提高了油的产量,还帮助石化企业实现了碳减排,由此实现了“双赢”。
这是一个大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渐完备,一个信号再清楚不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越来越多领域里得到显性体现。
揆诸当下,关乎“碳”,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一个深刻、广泛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背后的能源革命与技术革命属性,也将其推送到国际竞争层面。
如果说煤炭时代托举起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在零碳革命的大国博弈中,会不会有新的弯道超车者?机会,来到了我们这代人面前。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