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
在高考这场逐梦之旅中,
每一位高三学子都在奋力奔跑。
经验,是前行路上的指引之光。
即日起,
我们陆续推出“清华学子备考锦囊”系列推送文章。
从时间管理到心态调整,
从学科学习窍门到备考冲刺策略,
他们将倾囊相授,
分享自己的独家心得。
希望这些源自真实经历的宝贵经验,
能化作你们的羽翼,
助力跨越重重难关,
圆梦清华园。
本期人物
清华大学为先书院
2024级同学
王彦鲁
王彦鲁个人照片
高考越来越近,正在备考的你或许会感到紧张,感到害怕,甚至有无力感……那么请你拥抱一下自己,告诉自己这些情绪都很正常,因为这场考试太重要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高考呢?
去年高考完,准确说是去年6月11日早上五点,我就动笔把自己对高考的感悟和思考写了出来。经过8个多月的写作、复盘和思考,我更加笃定地告诉你应该这样面对高考——用思考拥抱新高考,以追求成长的心态拥抱高考,这样我们的心态会更稳,收获会更大!
一、练习——题湖战术
我们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练习、备考方式——“题海战术”。但是,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以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并非没有效果,只是它的副作用太大,往往会适得其反。我高三时有一段时间无脑地刷大量生物题,结果生物水平却直线下降。
为什么做得多反而水平下降?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一种以大量刷题为核心的备考策略,力求把市面上能见到的题目尽可能都做一遍。做题本身没有问题,但“刷”这个词意味着我们在追求一种虚假的满足感,通过机械重复练习和堆积做完的练习册来证明自己的努力。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轨:我们不再思考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为了多做些题匆匆往下刷,甚至懒得对答案。我们练的是手而不是脑。因此,我们头脑中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象,面对新题时心中狂喜——“我见过!”,然后不加思考地照搬原来的印象,最终却得到一个鲜红的大叉。
问题的本质在于:看似做了很多练习,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并没有深入,甚至被一些套路禁锢住了。而高考恰恰考察的是我们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高考中的题目都是全新的,需要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必须具备扎实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准确深入理解。非常遗憾,题海战术并不能帮助我们做好这场考试的准备。
所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题湖战术”。这里的“湖”与“海”相对,强调我们需要适量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并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题湖”也谐音“醍醐灌顶”,寓意我们在做完一道好题后,要深入琢磨,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因此,我非常认同通过题目来练习,但反对无脑刷题。我推崇“琢磨”题目,不仅要琢磨题目的思路和知识点的延伸,还要琢磨如何检查答案确保无误,答题纸上应该写多大的字、草稿纸该如何使用等。
王彦鲁高考备考
二、备考——多做预案
我们会进行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但是这样模拟高考到底有什么作用?我的答案是,能让我们暴露问题,并且针对性做出预案。
我几乎每次数学模考都遇到了突发状况,有些时候就真慌了。但万一高考遇到突发情况呢?(高考时还真遇到了)这时,有预案就会使你不至于慌乱。按预案来,所谓的险情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便能够轻易化险为夷。
下面分享一个我做过的预案,高三海淀期中考试,我在某一道题的计算出现了问题之后,对自己的计算能力产生了怀疑,于是后面的题都计算了好几遍。然而,越计算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越算错,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计算崩溃了",到最后连两位数加减法都要算好几遍才能算出来正确答案。于是我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预案:一道题出错时,想想自己做过多少口算练习,对自己要足够自信,每道题最多检查一道。算几遍如果遇到不一样的结果就先跳过这道题,回头再算。
幸好做过这个预案,在高考考场上我真的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某道题的计算中,我用两种方法算了五遍出了三个答案,并且看不出来两种方法算出来的不同的答案之间的关联。幸好,我在之前复盘的时候针对性地做出了预案。按照预案,自己不能在这里“魔怔”,要往下做,最后再回来头脑清晰地检查。最终我在考试结束前五分钟平心静气地计算时迅速发现了先前计算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果不是有预案,那么我在高考数学的考场上可能陷入一种压力下的不自信,数学成绩可能因此一落千丈。
高三一年参加那么多次大小考试,不仅仅是检查了我们知识上的漏洞,更是给我们模拟了高考考场情形,让我们有机会去做足够多的预案,确保真正上考场时的万无一失。这些预案不仅可以是关于考场作答,也可以是有关考场状态的,比如:脑海中“单曲循环”怎么办,旁边同学抖腿怎么办,老师如果盯着我们怎么办……
三、心态——转换视角
我们应该都想过如何进行一场考试的状态调整,确保自己在考场上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对于高考,我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进行心态的建设。以我自己为例,我用了高三最后的三周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具体怎么办?转变身份,想象自己在高考之后给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经验。
我在高考前三周的时候,完全看不进去书。并且时常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怀疑:一道数学题没做出来,怀疑自己的数学水平退步了;几天没做生物,怀疑自己把生物知识都忘光了……我想这种“怀疑”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信号的放大:我们实在太在意高考的结果了,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情绪的波澜。
还好我发现了一个“小妙招”:转变自己的身份,不要把自己当作复习高考的考生,而是在高考之后作为一个成功学长在给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对于各个学科的深入认识,讲出自己长时间来的思考。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把所有内容梳理一遍,更能跳出巨大的压力,获得宁静平和的心态,因为我们“讲着讲着”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进行了如此丰富而深入的思考!更有甚者,“讲述”的过程激发了我的思考,我的水平在高考前的最后两周内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考虑 “整理A4纸”,最后然后在考前只看这张A4纸。我们可以边整理边告诉学弟学妹为什么我要这样整理,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些内容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我认为这些细节是值得注意的关键点。最后,在进入备考室时,我们只看看这张浓缩了自己三年的思考的A4纸即可。
但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紧张与压力。人非圣贤,怎能忘“情”?即使我靠着转变身份将心态调整得足够好了,还是会有肌肉僵硬、呼吸急促的时刻,也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只不过我能看进去书,做进去题,能睡得踏实,能进行思考而已。不过做到这一点,似乎已经足够了。
这个心态调整的小妙招还有一个附加的产出,就是促成我把自己的思考持续记录下来。当我真的考完高考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思考了这么多,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或许几年之后自己也会遗忘了自己如此丰富的思考,并且写出来或许能够对学弟学妹有一点启发。
“乐呵”迎接高考
四、之后——专业“为先”
既然专业选择很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把对专业思考的优先级提高,做到“专业为先”。
1.对专业选择的认识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认为需要上升一个维度来思考,尽量全方位、多角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剔除干扰信息,同时做心灵对话判断出自己热爱的方向,使得自己的选择更加理性客观。
自高中起,我便开始深思自己真正渴望投身的专业领域。当时在学习化学竞赛,就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一定要去化学系。高二上学期落选省队,这促使我从之前的执拗中抽身,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我虽然非常喜欢化学,也很有热情,但是没有达到热爱、痴迷的程度。至于所谓的“已经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作为选择专业的理由是如此苍白——一两年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只不过是抢着往前迈了几步罢了。排除顾虑之后,冷静下来思考,我才发现我更希望做一些偏工科技术应用的事情。所以,不能被竞赛科目的特长而束缚!要敢于逼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
但是,如何知道是否热爱呢?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渠道非常有限。并且缺乏实践机会,对专业的理解可能并不恰切,并非真的符合自己的需求。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拿到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本专业本领域在研究什么,以及专业内部同学们的学习环境。于是我向该专业的教授请教、学长咨询。
信息越周全客观越能帮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高考之前,我已着手探究专业方向,获取基本信息。因为从出高考考场到签约专业只有两周,如果在出成绩之后再考虑,那么只有三天时间。无论是两周还是三天决定重要的专业选择,对我来说非常仓促。我想成绩本身也会干扰我的判断——拘泥于自己的分数所匹配的专业,考虑怎么“不浪费分数”,从而非理性地忽略掉“我热爱吗?”“那里的氛围真的适合我吗?”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所以,高考之后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的“解放”,或许多花一点点精力来了解一下专业的信息是不错的选择。
2.理性审慎选择了为先书院
在高三初期,我明确了自己对工科的兴趣,并开始深入了解不同工科院系的研究方向及学习、学术氛围。在“聊完一圈”后,心中涌起对为先书院的向往。
不过这并不足以支撑志愿填报。于是高考之后,我组织同学们进入大学,和秀梅副院长、教授们以及优秀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一场“为先小驻”座谈会。之后我积极组织“反转实验室”活动,与同学们一起进入七个实验室现场观摩、深入交流,真正了解方向。
“为先小驻”活动安排
参观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
参观医学影像中心
在生物医学影像中心体验核磁共振设备
参观材料学院
参观北京电子显微中心
参观类脑计算实验室、无人控制系统实验室
为先书院院长洪波与同学们交流
经过上述活动,我确信为先书院的工科交叉方向和氛围极其适合我,于是笃定地选择了为先书院。
出成绩之前写的一篇关于“为先”的思考
一位高中生看到的“为先”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为先书院以使命驱动,引领高等教育革新,旨在培养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高中生而言,这些理念的确“为先”,却对其落实情况有顾虑——直到我参与了“为先小驻”座谈会。
为先,首先是老师们在育人上为人先。正如洪波老师所言,老师的门总是“虚掩“的,只待你推门而入。我一周前举办座谈会来和教授们面对面交流的一个念头,竟然被副院长王秀梅老师亲自推进实现。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想象学术成就如此高的教授们,会为了一群高中生从百忙之中特别抽出时间?刘效森老师甚至表达了他因工作繁忙而无法与我们提前确定交流细节的歉意。宋成老师谈到育人时表示,科研与育人的确均至关重要,但如果一定要排序,也是育人为先。
从游于为先书院,同学们的成长也为先。大一大二轮转实验室,并由此明确志趣选择自己的专业课。同学们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真正做到将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王晔崎学长以物质实践的力量化育“以用证体”与“明体达用”的人文,心惟体物,发展“对象性活动”,生生“变在有之前”,发起很多组织模式上的创新。游诸多实验室,观其复,最终在大二下近乎用志不分,栖于一,反哺数理基础。并且为先书院146+X学分的培养方案给同学充分的留白,“X”是没有上限的课程选择。同学们真正做到为梦想而学,为自己而学,将“X”中填入自己理想的模样。
正因如此,同学们做的事情才“为人先”。周彦丞学长于大一上就在与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五位教授的面谈中深入了解了该方向的发展前沿,并加入了邓磊教授的课题组进行连续吸引子网络的脑启发算法研究,期望在大二暑假将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部署到应用场景中。温胜寒学长不仅学业成绩优秀,在科研方面探索了神经建模方面的兴趣,还利用本科前两年的时间发展了学习外语的爱好,额外学习了德语和法语,更作为赴美国交流活动的负责人,与多方沟通来规划行程。在这里,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与考试,而是被灵动、鲜活地使用。正因如此,这些刚刚步入大三的学长们已经能够大放异彩。而拔尖创新人才所必须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乃至领导力,也在书本之外的实践中被培养。
同学们的“为人先”,是“敢为人先”,绝非“卷为人先”。同学们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相互促进,合作共赢。为先,是敢于大胆喊出“我来”,又能将机会分享给大家,以集体之力共成大事。他们共享实验室与导师的信息,交流心得体会。相较传统培养模式,他们每个人的方向更加多元,在交流之中总能打破学科壁垒,碰撞出新的火花。甚至于这些火花能够引发课题组之间交流与合作。可以见得,为先书院中,同学们的竞争不是无效而压抑的GPA内卷,而是相互成就的良性竞争。勇于成就他人,真心为他人喝彩,正是“敢为人先”的又一重内涵。
现在,我看到的“为先”,不仅是先进的理念,更是具体的实践。
清华大学暑期学校文艺晚会
所以,学弟学妹们!
遵从心之所向,
我在清华等你来!
排版 | 朱益孝
审核 | 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