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副国安顾问:中国正改写全球经济规则

图片   
作者:绮蝶

特朗普再次执政以来,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而其背后的首要目标显然是中国。截至目前,特朗普已直接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20%关税,使平均税率接近30%。特朗普还通过对钢铝加征关税、对中国船舶征收费用以及出台限制投资备忘录等措施,打击中国优势产业并重振美国本土制造业。此外,特朗普宣布的4月2日面对所有国家的“对等关税”也即将生效。3月25日,曾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和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副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洛曼(Michael Froman)在外交事务网站撰文称,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投资限制和重振本土制造业的政策,俨然是一种“带有美国特色的中国版政策”。他说,美国或许曾经塑造了自由竞争的全球贸易体系,但中国却正在定义全球下一阶段的发展模式。


弗洛曼认为,中国并未变得更像美国,反而是美国的政策开始向中国靠拢,中国定义了美国曾主导塑造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下一阶段。因此,如今再主张美国必须重新确立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显得意义不大,因为美国已经生活在中国的世界中。


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出乎美国意料


弗洛曼称,几十年来,美国总体预期是,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将促使中国趋同于美国。“如今,两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趋同了,但方式却出乎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意料”。


他回顾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之路。中国逐步开放外资、改革国企、为私营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并允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价格。这一系列举措最终促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图片

1999年11月15日,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等在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后,共同举杯庆祝。


弗罗曼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许多人甚至相信,中国最终不仅在经济上、还将在政治上变得更像美国。但事实证明,中国坚持了自身独特的政治制度,并且依然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GDP从1989年的3477.7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1.66万亿美元,再到2023年的17.79万亿美元。尽管全球化帮助中国10亿人脱贫,但这一经济增长的收益分配并不均衡,导致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人和社区在全球化过程中付出了代价。


弗洛曼指出,中国的经济轨迹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线性和不可逆转。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通过巨额补贴打造“国家冠军企业”,扶持和推动战略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加速了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9%,2023年这一比例跃升至29%,中国超过日德成为“世界工厂”。


美国政策的失败之处


在这期间,美国一直敦促中国继续开展经济改革,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取消投资壁垒并停止补贴,但收效甚微。比如,2009年,奥巴马政府终结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理由是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地位持续享受“特殊和差别待遇”,无需承担与美国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相同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和约束。此外,2015年,奥巴马政府大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达成,试图以高标准贸易规则(比如强化劳动和环境保护)制衡中国,但美国终因国内政治阻力于2017年退出TPP。而中国则继续按照自身规则塑造全球经济秩序。


图片


弗洛曼称,自己在2009年到2017年间担任经贸官员时,一直提醒中国同行:除非中国改变正在实行的经济政策,否则支撑中国崛起的包容的国际环境将不复存在。但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坚持、甚至强化了自己的模式。进入20世纪10年代,中国开始推动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大规模扩充产能,并坚定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如今,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是全球贸易增速的三倍,在汽车、钢铝、船舶等领域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弗洛曼指出,随着中国经贸政策的转变,美国两党政界人士和公众对中国的立场愈发强硬,欧洲及主要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感到不满,曾支撑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已经消失。


美欧变得“更像中国”


 “打不过,就加入(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弗罗曼以此为题写道,由于美国未能说服中国调整其经济策略,也未能成功打造一个可以制衡中国的贸易联盟,美国最终只剩下一个选择,即变得“更像中国”。几十年来,美国批评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和实施其他贸易限制,而如今,美国也开始模仿中国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关税、投资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关税方面,据经济学家鲍恩(Chad Bown)测算,特朗普1.0政府时期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从3%提高到了19%,覆盖了2/3的中国输美商品;拜登延续了这部分关税并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钢铁等产品新增了关税,使得对华平均税率继续上升。如今,特朗普2.0政府在美国已有对华关税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0%关税,超过了特朗普1.0政府和拜登政府加征关税的总和。


图片

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国退出TPP。白宫表示,签署这一行政命令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进入新的时期。


就投资限制而言,美国从反对投资壁垒转向对中国对美投资进行更严格的审查,根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数据,中国对美年度投资额从2016年的460亿美元骤降至2022年的不足50亿美元。


在产业政策方面,美国曾长期敦促中国放弃产业补贴和工业政策,但拜登政府通过2021年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投入至少1.6万亿美元支持本土制造业和技术创新。


弗洛曼认为,如果美国进一步效仿中国模式,下一步可能是采用中国经济政策中的关键工具,即要求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进行技术转让。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美国工业竞争力,也将惠及其他受中国产能过剩冲击的国家,尤其是欧洲。


他以清洁能源行业举例称:由于中国企业在电动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清洁能源设备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美国通过建立贸易壁垒,使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而目前的特朗普对华实施的高关税和其他限制措施,预计将继续阻止中国电动车的大规模进口。


弗洛曼还指出欧洲经贸政策也在向中国靠拢的迹象。他称,由于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因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竞争和政策倾斜而受到挤压,欧洲也于2024年年底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不过,为了维持就业和生产能力,欧洲似乎对中国在欧洲投资生产电动汽车持开放态度。如果欧洲不想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最终组装地”,它可能需要借鉴中国的策略,要求中国企业与欧洲汽车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并进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转让。相比之下,目前还不清楚特朗普是会欢迎这种投资,还是继续禁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编者注:特朗普3月26日宣布,将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


中国暂时获胜


弗洛曼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效仿中国模式是否会赢过中国。中国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本调动能力,并能通过贸易和投资政策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相比之下,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更像是历史性的特殊案例,而非工业政策长期化的开端,特别是考虑到特朗普和共和党议员质疑并有可能废除这两个方案。


围绕拜登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在关键行业之外产生了足够的经济效益,仍存在激烈争论。弗洛曼指出,无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便是在获得政府补贴的半导体和清洁能源能领域,美国要想重新夺回全球领先地位,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图片

当地时间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征收25%的永久关税。他强调,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就不用缴纳关税。 


弗洛曼接着指出,特朗普似乎相信,高关税的壁垒以及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是促使企业将生产基地设在美国的有效手段。然而,绝大多数考虑在美国进行资本投资的企业,更看重政策环境的可预测性,而不是“早上加税、下午撤税”的混乱局面。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多数企业可能会选择观望。


而且,关于关税是否能推动扩大美国生产和制造业就业,在历史上尚无定论。有研究显示,特朗普在2018年加征的关税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生产者价格上升,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其微弱的保护效应。经济学家斯蒂尔和哈丁则发现,自特朗普于2018年对钢铁进口加征25%关税以来,美国钢铁行业的生产率大幅下滑,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则有所上升。


弗洛曼认为,特朗普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策略或许最终会见效,但前提是美国政府必须允许外国企业进行相关投资。然而,拜登和特朗普均反对日本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而美国政策制定者仍在争论是否允许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收购美国职业高尔夫巡回赛(PGA Tour)的控股权,尽管这并非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


弗洛曼最后表示,美国及其他国家之所以效仿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模式的成功超出了世界的预期。中国在电动车和清洁技术领域的崛起,得益于政府干预和产业扶持。无论美国是否能在中国的规则下与之竞争,有一点必须承认:美国当前的经济模式已越来越符合中国的标准,展现出一种以保护主义、外资限制、政府补贴和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国家主导型经济”体系。截至目前,在定义未来全球经济规则的较量中,中国暂时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