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波关税战全面爆发,这次,特朗普签了“永久”,但是却给中国留了个后门?
近日,美总统特朗普又签了关税令:自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永久加征25%关税。
这次不仅是针对中国,而是把枪口对准了全世界。
而且,“永久”一词也就说明了,这个关税令一旦生效,就不会再取消了。
当然,前提是特朗普能继续连任,要不然下一任总统上任,难保不会对其进行修改。
此外,特朗普发动关税战,最大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利益。
所以,只要手里有能让特朗普满意的筹码,也有可能得到美方的豁免。
这一点在特朗普签“永久关税令”的当天就已经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给中国留了个“后门”。
特朗普公开表示,只要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愿意出售TikTok,就可以降低对华关税。
看看时间线就知道美方多会玩套路:要求TikTok在4月5日前卖给非中国买家,否则就扣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帽子,并发起禁令。
美国之所以费尽心思想拿下TikTok,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全球下载量超30亿次的短视频平台,恰恰成了打破西方舆论垄断的破壁者。
当普通美国人通过TikTok看见真实的中国社区、热闹的夜市、创新的科技产品,美政府就坐不住了。
特朗普现在是想软硬兼施,直到达到收购TikTok的目的,但是这种“损一方、利一方”的不平等交易,注定是要以失败收场的。
而特朗普这次发动的对输入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再加上第一波对钢铁和铝加征的关税,让世界大受震动。
说句实在话,这波关税对中国的影响还真算不上大,比如这次的汽车关税,美国早就对中国加到100%,几乎都进不来了,所以25%影响不大。
但对于美国的盟友们,这波关税令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加拿大、日本等国都是第一时间就表态称,要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美国的报复措施。
而欧盟相对没有那么激进,主要还是想要以与美谈判为主。
于是,又派出了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前往美国谈判,希望通过购买更多的美国产品来换取美国降低关税。
但不出意外的,谈判又是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自特朗普有意加征关税开始,欧盟就频频释放想要和美国好好谈谈的信号,奈何特朗普就是油盐不进,非要把这场关税战打到底。
眼见美国这边没了办法,欧盟就开始转向中国。
除了此前欧盟高官多次对华示好,公开表达想要与中国加强合作之外,还持续派高官访华。
而刚刚在美国碰了壁的谢夫乔维奇,马不停蹄又赶到了中国,这也是其就任后首次访华。
欧盟方面明确表示,这次的访问就是为了改善对华关系,与中国展开更透明、平等的互惠互利的合作。
与此同时,被视为欧州“领头羊”的法国,也坐不住了。
法国外长巴罗也在同一天,开启了就任后的首次访华之行。
刚下飞机的巴罗,就在演讲中做出两大重要表态:
其一,中法两国需要建立“强大的伙伴关系”;
其二,中法两国必须加强“战略协调”,共同发挥大国的作用。
这个发言一出,直接惊呆了外媒。
因为特朗普之前在马克龙访美时,就明确做出过“法国是美国最古老盟友”的表态示好,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现在法国却对华作出了这么重大的表态,“伙伴关系”、“战略协调”这样的词出现最多的应该是中俄之间。
那么,之前摇摆不定的法国,为何态度突然变得这么坚定了呢?
这绝非偶然,美国显然是最大的推手。
中法的联合声明中,就已经表示:一些国家在很多问题上的倒退,促使我们不得不下定决心加强行动。
面对美国对欧征收的钢铁铝关税和汽车关税双重暴击,欧盟终于明白:与其在华盛顿吃闭门羹,不如到北京找突破口。
法媒更是直言,这次访问可能成为"改变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外交里程碑。
整体来看的话,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被边缘化,是促使他们转变对华关系的两大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美国对其盟友发起的贸易战,实际上也让中国获得了“意外之喜”。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一步步将自己的“铁杆盟友”,推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中国成为了美国盟友新发展的“最佳选择”。
当美国忙着在G7内部搞“大追杀”时,空客A320在中国产能超过法国本土,宁德时代的电池装进了半个欧洲的车企。
法国外长那句"战略协调"绝非官话——在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这些未来产业,欧洲太需要中国这个14亿人的超级市场了。
反倒是美国,看看数据就明白:美国去年对欧盟贸易逆差反倒扩大12%,中国对美顺差却创下历史新高。
这关税战打着打着,受伤的怎么全是自己人?特朗普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真的玩得溜吗?
其实,光看美国内部的反应就能够看出来问题了。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已经跳脚反对,毕竟,中国工厂要是断供,底特律的组装线分分钟停工。
目前来看,如果美国更多的盟友做出正确的选择,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必然会是严重反噬美国,届时,新的格局也将会诞生。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虽然现在法国、日本等国在对华示好,但鉴于他们一贯爱“变脸”的作风,我们仍需观察,他们是否带了足够的对华友好的诚意。
有行动,有诚意,才能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
不过,照当前这个趋势下去,美国或许就得开始好好找“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