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干线·散文」张宝晶|“白袍小将”魂归处

关注我们









图片

作家新干线



“白袍小将”魂归处

图片




中国古代史上包括文学家虚构的罗成,还有三国时期的赵云、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唐朝的薛仁贵,他们在打仗的时候,总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而且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因此都被称为“白袍小将”。

在我国现代史上也有一位“白袍小将”,他就是建国后的第一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后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6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成武。

1939年10月,日军一支500多人的部队对晋察冀边区扫荡,结果被杨成武部全歼。为此,日军发怒,11月又派出最精锐之一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1500人,来找杨成武部算账报仇,带队的是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阿部规秀号称“名将之花”。为防止遭八路军伏击,他将1500余人的队伍拉成一字长蛇阵,长达三四公里。同时,部队前进时十分警惕,总是有约30多人的先头小股部队携轻重机枪先行占领路侧小高地,然后大部队才跟进,这样反复交替前进。

杨成武在摸透敌人行踪的基础上,对所属部队精心做了战斗部署,采取用少量部队不断袭扰、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主力部队则用于休整和占领有利地形的战术,将来犯之敌打得血流成河,横尸遍野。谁也没有想到,死者之中就有阿部规秀

消息传到日本,《朝日新闻》头版头条:“名将之花凋零太行山上”。

阿部规秀的指挥刀和军大衣被辗转送到延安。毛主席随即致电嘉奖杨成武部,国内各地也都发来贺电。社会各界人士都想看看这个25岁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长得啥模样。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先生,作为民主人士的代表到晋察冀考察,点名要见杨成武。

杨成武军政兼备,文武双全,眉清目秀,英姿勃勃。李公朴一见到他,便赞其“武有松柏之姿,文有兰竹之韵!白袍小将也!”从此,“白袍小将”就成了杨成武的代名词。

杨成武去世后,骨灰被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墓地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墓地由两种颜色的大石块组成。

墓碑非常夺人眼球,它是一块凹凸不平、不规则的黑红色四边形石块,长约三米五、高(宽)约二米、厚约一尺,油光锃亮。在石块的正面顶端,居中横刻着三个五角形,寓意他的上将军衔。其下便是横刻的“杨成武将军”五个金色隶体大字。再往下便是将军的生卒年月1914-2004,生卒年份与数面紧凑在一块的红旗重叠在一起。碑的下部,四根各有杯口粗的三米多长的铁索链浮雕,活灵活现的再现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四面红旗点缀其间,似将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在前赴后继。与其说是墓碑,不如说是一件出色的雕塑作品。

图片


墓盖是三块重叠在一起的黑色大理石,上下三层,底层大一些,中层和上层逐步缩小,形成台阶状,层与层之间相距十公分,上层约三平方米。墓盖北面竖立着墓碑,剩余的地方横刻着两行金黄色的隶体大字,第一行“赵志珍”,第二行“1920-2018”。显然,这是将军与其夫人的合葬墓。在赵志珍卧碑的南面,斜放着一块不到一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上面镶嵌着一个金黄色的石质花环。

在墓碑的背面,用魏碑体竖刻着:杨成武,福建长汀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革命战争年代,参加五次反“围剿”,率部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险腊子口,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立下不朽的功劳。率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等人民战争的多种战法,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新局面,为大反攻作战建立起战略基地。黄土岭伏击战,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是八路军击毙日军的最高将领。所部涌现出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成为中华民族抵御侵略、舍生取义的精神象征。率部转战华北,指挥、参与指挥了大同、集宁、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察绥、张家口、太原等战役,其中张家口围歼战创造了华北战略区一次作战歼敌人数之最。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军区、防空军、总参谋部和中央军委等重要岗位上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党中央、中央军委进行战略谋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的得力助手。组织指挥开国大典阅兵式和八次国庆阅兵。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创日歼敌数最高纪录。参与指挥炮击金门、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缅勘界警卫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击美军入侵我领空领海和台湾国民党军武装窜扰的各种作战及对外军事援助工作;为防空军、第二炮兵、电子对抗部队的组建、导弹核武器的研制规划和导弹火箭基地的建设;为领导、组织、协调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作战、战备、军事训练;为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的统一,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大革命”初期,为保护老干部以及稳定国家大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党和国家危难时刻,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并保持了军队的稳定,为保卫党几十年奋斗开创的事业,为亿万人的安宁与幸福立下了新的功劳。

杨成武的丰功伟绩,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二零零四年十月

读完杨成武将军的碑文,使我深深感到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杨成武将军参与和参与指挥的战役、战斗不计其数,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有击毙阿部规秀,还有长征路上的飞夺泸定桥。

我不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但这段历史太使人难忘。《星火燎原》里的记载,报纸上的文章,电影里的镜头,几十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图片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之后,风驰电掣地继续北上。5月25日,在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下,杨得志红一团的17名勇士从安顺场胜利过河,打开大渡河的第一条通道。

尽管红军在大渡河首渡告捷,但按照最快速度,全军渡河也需要一个月,这时,消息传来:国民党反动军队日夜兼程,向红军进逼。迅速渡过大渡河,火速拿下泸定桥---艰巨的任务落到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四团的肩上。

27日凌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军委命令:安顺场至泸定桥全程320里,三天赶到。

红四团出发了。他们行进在山间小道上。

他们遇水架桥,遇敌战斗。

第一天,消灭敌人一个营,行进路程80里。

第二天,天未明,红四团又出发了,刚走不远,一匹黑马旋风般地追来,军团部通信员送来一份命令。限他们明天夺取泸定桥,要用最快的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

王开湘、杨成武打开地图,这里到泸定桥还有240里,两天的路程要一天走完。能不能按时到达并夺取泸定桥,成为决定红军生死命运的关键。

坚决执行命令,明天早上6点赶到泸定桥,一昼夜走完240里!团首长下定了决心。

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一刻拉开了帷幕。

图片


杨成武在他的著作《忆长征》中如此记录:“部队在前进,在快速前进,真是快如风,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队伍像脚下装了轮子一样,嗖嗖地从我身边超越,一阵风卷过,又一阵风卷过……

大雨滂沱,山洪直泻而下。英雄们经过一夜急行军,于第二天早6点准时到达泸定桥西岸。桥西的守敌还未睡醒,就被消灭了。

我想,不要说路上打垮了敌人两个营,不要说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要说一边走路一边喝生水嚼生米,不要说背枪挎弹,就是空手赤拳没有任何险情地走在平坦大道上,一天一夜也很难走完二百四十里啊!可是我们英勇的红四团在王开湘、杨成武等团首长的带领下,硬是克服重重困难,用沾满泥土、血肉模糊的草鞋跑赢了时间,按时到达泸定桥,他们是天兵天将啊!

望着地形险要的泸定桥,这些征战万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关守隘的红军官兵,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十三根百米长的铁索从河东拉到河西,一百多米桥面上的木板,九十余米被敌人抽光,剩下的只是寒光闪闪的铁索。敌人以机枪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5月29日下午,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随着数十把冲锋号同时吹响,一片喊杀声惊天动地。全团轻重武器一起向东岸开火。二连22名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跃出战壕。他们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顶着对岸射来的子弹,手扶桥边铁栏,脚踩摇晃的铁索,匍匐着向敌人冲去。一寸铁索一滴血!

突击队后面是三连组成的一梯队,连长王友才身先士卒,背着枪,挟着木板,手抓铁索链,边爬,边铺桥板,边冲锋。

东岸的守军枪口喷出的火舌,很快被西岸掩护突击队员的红军的火龙吞没。突击队员踩着铁索,一边射击,一边前进,越战越勇。

敌人被吓呆了,像丢了魂似的,纷纷从桥头工事里钻出来,突击队员加快前进速度。他们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激流奔腾的铁索桥上,奋勇前进。

桥头接近了,突然,城门外燃起熊熊大火。原来敌人点着了从桥上抽下的木板,企图用火势阻挡红军前进。

图片


火光照红了高峡间的天空。突击队员瞅着突如其来的烈焰,猛地一愣。 

“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冲过去,打垮敌人!”杨成武振臂高呼。

“同志们,冲啊!”王开湘挥动着短枪。

“冲呀,莫怕火,敌人退了!”西岸的红军战士一起吼了起来。

“前进!”廖大珠突然一跃,带头冲进火海。帽子着火了,衣服着火了,他仍不顾一切的冲了过去。

又一个突击队员冲了过去:这是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

又一个、两个、三个……

突击队员们一只手抓住铁索,一只手把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哐哐”的爆竹声,一个个穿过火舌,挥舞着马刀,杀向敌人。

“同志们,冲啊!”

王开湘、杨成武带领全团战士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桥东。

敌人被打散了。激烈的巷战,打了整整两个小时。

一轮明月高高升起,粼粼银光洒在滔滔大渡河上,红军占领了泸定城,突击队员只伤亡了三人。

80多年过去了,王开湘去世了,杨成武去世了,22名突击队员中不少人去世了,但泸定桥在,它是历史的见证。它记下了杨成武和全团官兵们的不朽功勋!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朱总司令在夺取泸定桥十多年后仍感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站在杨成武将军飞夺泸定桥的墓碑前,我想,和平环境下,人们旅游时走在用铁链拉起的吊桥上,都是胆颤心惊,可想而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艰难和惊心动魄!红四团官兵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图片



责编

杨志强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宝晶,山西垣曲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读史随笔《德之悟》、旅游散记《我在旅途》等,近些年写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墓地散文七八十篇。


图片







推广团队

图片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