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创优 创见
如何加快商用车低碳智能化进程?在2025年3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给出了答案。
“我们对商用车场景深入研究后认为,场景、工况更复杂的商用车,只有醇电结合才能加快新能源化的提升。”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表示。
醇氢技术:破解商用车转型痛点的“中国方案”
中国作为“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能源安全与减排压力并存。甲醇,这种被称为“液态的电、液体的氢”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正成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核心技术突破口。
“我国每年消耗掉的7亿吨石油中,交通领域消耗占比超过70%,其中51%用于货车,即货车每年消耗量2.5亿吨。若全国一半的货车燃料用甲醇替代,可减少石油进口1.25亿吨。”范现军表示。
也就是说,绿色甲醇规模化应用于商用车,既解决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也可以快速解决商用车减碳难的问题。
发展绿色甲醇,最重要的一个战略作用就是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当前我国甲醇占全球产能60%,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博世发布的《双碳目标下绿色甲醇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中国绿色低碳甲醇项目已超过90余项,规划产能超过2400万吨/年,并保持逐年高增长态势。
另外,以甲醇为燃料的醇氢技术,已逐渐成为商用车新能源化发展的最优解。远程醇氢电动技术在纯电动架构的基础上,把甲醇作为能量来源,高效率增程器随时在线补电。
相较纯电车型,醇氢电动不仅解决了里程焦虑、电池自重等问题,提高装载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整车成本。目前,纯电重卡单次充电耗时2-3小时,且续航普遍低于500公里。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牵引车通过醇氢电动高性能电池和高效电驱桥的巧妙搭配,可实现1500公里超长续航,补能仅需15分钟,相当于传统燃油车加油效率。
对比国六柴油车,醇氢电动则大幅度降低排放,PM污染物降低98%,一氧化碳下降88%,氮氧化物下降82%。
对比氢燃料车型,醇氢电动也拥有较低的使用成本。当前绿氢制备成本超40元/kg,加氢站建设成本超1200万元/座。同时,加醇站可利用现有加油站改造,如安徽马鞍山九华加注站由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与中国石化马鞍山九华站打造,可满足日均40吨的加注需求。
可见,醇氢电动解决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纯电、燃油、氢燃料等技术路线的发展痛点。远程正以醇氢电动为纽带,构建起一条破解行业痛点的创新路径。
生态布局: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协同的跨越
范现军认为,商用车的新能源转型绝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通过 “两条腿走路”,既深化技术研发,又加速产业落地。
在技术端,公司全栈自研醇氢电动动力链。远程醇氢电动动力链采用“增程器+电池+电驱”的三元耦合架构,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芯科技智能云控系统,实现多能源动态匹配。
目前,远程已规划不同排量的甲醇动力,1.8L-15L甲醇发动机覆盖100-600马力,并打造特色动力矩阵。小排量甲醇发动机热效率从41%逐步提升至46%,满足12T以下轻商甲醇动力需求。大排量甲醇发动机热效率突破50%,满足18T以上中重卡及客车甲醇动力需求。
在产业生态端,远程制定了“1.2.3.3”生态战略,以车辆推广为核心,推动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氢电动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通过醇、车、货、站、金融等一体化设计,构建多元绿色甲醇运力生态。
从远程星瀚G醇氢重卡到远程X7M醇氢自卸车,从远程星智H8M醇氢轻卡到锋锐V5M 醇氢小卡,远程已实现全系商用车的醇氢覆盖,搭载醇氢电动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可以覆盖从漠河到吐鲁番,从平原到高原的中国所有使用场景。
同时,远程先后在大庆、晋中等地布局醇氢生态基地,联合地方政府构建甲醇加注网络,并积极推广醇氢电动商用车。
截至目前,远程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已经建设600座加注站,预计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4000座,实现加甲醇像加油一样便捷。同时,远程搭建线上数字化加注服务平台,推出数字车队卡2.0「全国通」,实现全国甲醇加注一卡通,提高加注便捷及车队管理。
范现军强调,醇氢电动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创新,更是能源结构多元化与产业生态重构的典范。
通过“风光电制绿氢—绿氢合成甲醇—甲醇驱动车辆”的循环模式,远程在西北、海南、河北等地打造了多场景甲醇经济示范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升级。
在这场零碳变革中,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者,更是生态的构建者。通过醇氢电动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生态的深度布局,远程正驶向一个更清洁、更智能的“醇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