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窄幅缩量震荡,上证指数接连调整,科技股暂时熄火,资金情绪趋于谨慎,成交额维持在低位。今日市场再度收跌,热门题材集体哑火,市场逾4300股下跌。
但风险偏好的短期修正并不意味着行情的结束,“四月决断”的过程可能对应市场的“整固期”,回调整固之后,市场风格从“题材炒作”向“业绩验证”的切换。
一是来源于时间窗口驱动的获利了结。临近4月初,海外关税风险持续累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扰动),叠加国内两会后政策落地节奏和力度仍有待加强,基本面支撑有限,市场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态势不变。
二是源自资金行为与风险偏好再平衡。 南下资金连续数月的超剂量“子弹”推升风险偏好,当下季报季也需要平衡,以观察业绩与产业进展,来支撑是否增大押注。
尤其是泛科技主线回调幅度领先,或与今年首个季报季的到来有关,市场对传统产业的业绩信心仍高于AI主线,"高切低"的平衡需求再度主导市场表现。场内资金存量博弈为主,导致热点分化轮动。
3月即将收官,接下来的4月,A股大概率将面临“决断期”,此前11月至3月是“政策密集期”+“业绩真空期”,市场行情由预期主导,4月宏微观各项数据陆续公布,行情或将回归基本面。
在此阶段,资金或逐步从主题炒作转向“绩优股”避险,具备稳定盈利能力、低估值与高分红特征的资产或将更受青睐。
日历效应也同样验证了这一点,兴业证券统计了近十年各类风格相对全A的胜率,可以看到,3月下旬市场风格趋于均衡,而到了4月,红利、涨价、大市值、绩优股等风格胜率明显提升。
展望后市,在四月底前,市场或以再平衡为主线,红利+主题交易有占优机会:以深海主题“爆火”为例,前有低空经济示范,在前期强势主题开始后继乏力;另一方面,滞涨的红利股息有弥合需求。
从当前的位置来看,在经历调整后,市场的拥挤度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消化。
AI+仍是行情主升浪
随着风格裂口的弥合,TMT成交额占比也从高危期下降至可接受范围,本期继续回落,已接近可为期,对于后续的调整空间无需过度悲观。
类似1999-2001年“5·19”互联网行情,2013-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行情,2019-2021年“新半军”行情,随着各行业AI渗透率快速提升、更多垂直应用加速落地,从AI到AI+的广泛行业都存在着战略性的成长机会,这将是中国本轮行情主升浪的根基。
困境反转主题的筹码平衡机会
军工、生物科技等低配困境反转主题,如有驱动加持有较大筹码平衡的机会。
近期,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再次对中国股市表达乐观观点,权益市场短期波动,但资产重估行情未完。
高盛称,在今年中国股市上涨约20%之后,预计还会有更多基本面驱动的上涨,其于3月26日发布报告,指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兴趣和参与度目前已经上涨到近四年新高,同时也再度重申其观点,即中国股票市场本轮的涨势将会比去年9月时更加持久。
未来山高路远,不妨以配置战胜波动。
知名对冲基金经理塔勒布曾在其畅销书《反脆弱》中,提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只放在如何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应该降低脆弱性和利用反脆弱性。”
具体到投资领域的应用,就是在杠铃两端分别下注,一端偏进攻,另一端偏防御。这样能保证无论是极致乐观还是极致悲观情况发生时,都有获利的那一面,避免两头皆输,从而提升“反脆弱”的能力。
以上仅作为示例,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进攻端继续关注AI+,全产业链和垂直应用领域;
防守端关注高股息红利或自由现金流策略,双核驱动的结构仍是当前胜率较高的配置方式。
不管行情轮动到了这两端哪一个,你都能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