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有一本牵挂已久,坐等重逢的好书。当一本书穿透岁月,和你再次相见时,你和那本书,虽然可能都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但你会发现,相遇时的那份心跳,与初见时一样,从未改变。最近,译林君刚刚收获几本获得新生的好书,是否也有你期待的那一本?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作者:[俄罗斯]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姜明河
绝版十余年,全新装帧重磅回归,布面典藏精装,全文无删减!
这是“俄罗斯的良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公开发表的首部作品,是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它的出版,无疑成为当时苏联文坛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作者也因此一跃成名。
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白描笔法,集中描写了伊万·杰尼索维奇·舒霍夫这个小人物,在劳改营中度过的漫长而艰辛的一天。索尔仁尼琴通过大量的细节,在平淡无奇的夹叙夹忆中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阴郁图景,展示了主人公走过的坎坷一生。
《众灵日》
作者:[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
译者:何静芝
这是诺奖热门人选、荷兰作家诺特博姆最重要小说代表作,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50部小说之一”。作家苏童如此评价:“诺特博姆的作品智性而敏感,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知识分子风范。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像《众灵日》这样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一次飞机失事,夺去了荷兰纪录片制作人阿图尔的妻儿。此后,他变身旅人,客居数地。他去往柏林,等待下一份工作。柏林负雪,众灵环绕。他漫游其间,穿越寒冷与飞灰的记忆,以摄影师之眼,一寸一寸地悉数检验柏林的伤痕,如同他的指尖一点一点地抚触艾力克伤疤的轮廓。伤痛,从不轻易赦免一个人、一座城。有名历史的摧毁重建与无名个体的失语命运组成了他眼中柏林城的过去与现在。“通过柏林这个棱镜,可以窥透整个人类的历史。”
诺特博姆的文字充满诗意,纯美宁静,字里行间, “敬我们短暂的一生,和在我们周围徘徊不去的众灵。”
《雪的练习生》
作者:[日本] 多和田叶子
译者:田肖霞
这个春天,作家多和田叶子的《雪的练习生》同样再版归来!多和田叶子是当代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她在这本书中,以动物式的纯真和童话般的笔调,速写大历史下的小“熊”生。
主角是一只北极熊,曾经是莫斯科的“马戏之花”,受伤退役后写起了回忆录,可这份回忆录却让她踏上了流亡的旅途。西柏林的稿纸白得就像故乡的冰原,她提笔写下未出世的女儿和外孙的名字,故事便自动向未来发展了下去……
时代剧变就像一场大雪,那么轻,又那么重。“无人肯听的故事就像敞着口子的洞,我被吸进那里,消失不见。”——局内人幻化为局外“熊”,隔着厚厚的皮毛感受有墙和没有墙的柏林。《雪的练习生》为读者撕开一道审视的口子,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对人性与动物性隐秘联系的思考。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作者:格非
这是作家格非解读《金瓶梅》的经典之作。
没读过《金瓶梅》?可以先在《雪隐鹭鸶》获得沉浸体验。
全书共分三卷。卷一“经济与法律”和卷二“思想与道德”联系明代社会史和思想史脉络, 将《金瓶梅》置于十六世纪全球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详细考察;卷三“修辞例话”以细腻生动的随笔和例话形式对《金瓶梅》文本展开细读,赏析其文章修辞的精彩之处。
书名“雪隐鹭鸶”四字取自《金瓶梅》中的诗句“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喻指《金瓶梅》中深远幽微的人情世态和历史文化信息。
《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
作者:[德国] 弗洛里安·伊利斯
译者:续文
暂别多年,这部销量30万册,德国《明镜周刊》NO.1的畅销书终于以全新的姿态归来,而且还带上了它未说完的故事——《1913:繁华将尽的时代终章》。
1913,它不只是一战爆发的前一年,还是群星闪耀,无数文人才华与激情燃烧的一年。这一年,希特勒还是一名落榜的艺术生,在奥地利与斯大林擦肩而过;这一年,普鲁斯特好不容易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却遭遇了出版“闭门羹”;这一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却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后来得救;这一年,弗洛伊德、荣格关系破裂,荣格因为一场梦开始创作《红书》;这一年,里尔克、弗洛伊德、尼采同时迷上了一位名叫莎乐美的女性。
很多熟悉的人物,都在同一本书里出现,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关系网,都交织在这至关重要的一年——1913。
《文化的阐释》
作者:[美国] 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甘会斌 杨德睿
这是文化人类学的里程碑式经典,也是译林社“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开山之作,时隔多年迎来全新中译本。这本书彻底改变人们理解人类行为及文化实践的分析方法,此次特别收录《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序言、作者新版序言。
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本书中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他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艺术界》
作者:[美国] 霍华德·S. 贝克尔
译者:卢文超
生活需要艺术,它不仅装饰我们的生活,还教会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懂一点艺术,可以让我们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再度归来的《艺术界》,是艺术社会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对艺术的传统分析,往往局限在艺术家和艺术品,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尔,将艺术看作一种集体活动,对“艺术界”这一概念做出全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艺术界与我们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还期待哪些书的
再版归来?
文字、排版:杨在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