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出门看花:从未消失的“业余”之美

又是春暖花开之时,自然春光赋予生命与热爱无数理由。“看花”,是一种古今中外从未消失的业余之美。“植物星球”公众号主理人李叶飞的新书《俱是看花人》,便是他探访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拍花成果与心路随笔。他虽然不是博物学者,却是民间业余看花热潮之中不容忽视的人物。

图片
《俱是看花人》 李叶飞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古今中外的看花之美

“看花”,意涵丰富。在博物学视域,它属于门槛不高、粉丝众多的博物活动。

看到这两个字,我最先想的是西汉枚乘那句“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意即考订山川的本原,穷尽草木的名称,譬喻叙事,选词造句,以类相连。由此可见,“看花”、写“看花小作文”,在我国历史悠久。到唐代,则有“千金不惜买花栽”的趋势。宋代,俨然“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的规模。清代《聊斋志异》的《黄英》一篇中,更有着“贩花为业不为俗”的风评——“看花”的摩登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与清朝同时期的欧洲亦如是。文学家歌德1776年来到他的魏玛庄园时,自行设计花园,并亲手栽种了许多植物,甚至曾撰写《植物之变形》。思想家卢梭晚年不仅写过《植物学通信》,甚至曾致信友人“我的脑中只有些草堆,某天清晨,我要变成植物”。

这一业余之美,在今天的中国也有着丰厚的土壤。据统计,目前我国“自然教育机构近2万家,从业人员约30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超100万次、参与人员超1亿人(次)”。自称“植物星球酋长”的李叶飞也是其中一员。从博客、微博到公众号,他凭借对花草植被的长期观察与深厚积累,让这份业余之爱有了“无用之用”的志业之味,赢得了众多植物爱好者的青睐。在李叶飞的镜头前,“从牙买加风味独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兰、日本庭园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树,到寻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种小草”,可谓兼容并蓄,也为大众“看花”展现了更丰富的视域。

图片
阿基果

思考生命的看花之旅

李叶飞的看花之旅,总让我想起十七世纪英国人笔下的“大游学”(Le Grand Tour)。当现有的答案已经不能满足自我,他们从英国奔赴欧陆寻求知识和教育。在Le Grand Tour的译法上,亦有人借鉴杜甫名篇,将其意译为“壮游”。

翻看李叶飞的《俱是看花人》,如果只是欣赏其拍摄的植物,未免“买椟还珠”,让这本书少了一半价值。他的文字,没有传统散文随笔的结构性与装饰感,读来总有天马行空之味,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想成两位志趣相投的旅行者在促膝攀谈,听他围绕植物对烹饪、电影、小说、风土等碎片知识侃侃而谈,或许会平添几分带着随性的热络之感。

看花人的壮游之旅,显然不只观赏植物、边拍边侃。美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看大雁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我们都是少数派。追求精神自由、万物共生的少数派,有别于讲求实利、急进的主流现代派。李叶飞的看花壮游,就像是一场场不为打卡的反向旅行。在此过程,“花期不随人愿”“看花未遇,遇花未开”不仅是寻常事,也是令人自我成长的进阶之石。

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李叶飞在书中对其个人庭园中的“杂草”的豁达界定。他不以品种贵贱、整体美观为取舍标准,而是指向个人的差异化诉求及目标植物的健康发展,而其他植被则是可除的“杂草”、亦可不除的“野草”。这段话虽然仍未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却已开始有了自然主体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才是一个人自我本体意识苏醒的开端。

图片
小盼草

李叶飞不是神秘的独行者,而是当代社会看花热潮的缩影。在唯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盛行的时代,工作上苦于内卷、生活上不敢躺平的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看花这种经济适用的古老疗愈。从国际趋势看,美国1973年创立的园艺治疗协会、英国1978年创立的园艺疗法协会、日本1995年创立的园艺疗法研修会,皆是现代人普遍需求精神栖息地的需求使然。看花之旅由此具有了公共属性,即通过个人的行旅、观察、分享,潜移默化在疗愈自己,也在疗愈无数需要精神帮扶的现代人——诸如以渺小的天葵思考人生的命运浮沉,以应季的李子、水蜜桃思考在地之味,以速朽的夏天无思考生死与衰老,都是《俱是看花人》中令人感到精神慰藉的时刻。

作为博物的看花之学

看花之旅,或看花壮游背后,本质是看花之学潜移默化的影响。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比科学更为古老的传统博物学,曾在现代性的工具主义面前节节败退,甚至遭遇性别偏见。约克大学教授希黛尔曾在《花神的女儿》中写道:约翰·林德利教授将植物学进行二分,一是女性的“休闲植物学”,二是男性的“科学植物学”。当雅俗共赏的植物学,被刻板的现代性推向现代学科大分流时,一些无用之用、业余之美的人文亮点,也一度被清理殆尽。

从19世纪到20世纪,人类现代史的跌宕遭遇,无疑体现出唯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局限、工具主义的偏狭。衰落的植物学乃至博物学,由此在21世纪复苏,有着引领人类社会重构知识观与知识体系的非凡使命。

如中国博物学者刘华杰所言:20世纪的科学哲学从石里克、费格尔、卡尔纳普到哈雷、哈丁、哈金、卡特莱特费了好大的周折,才回归到博物学的世界观、知识观。可以说,严格的科学哲学努力一番后终于承认了博物学对世界的看法是自然的、不说谎的。

在我看来,“自然、不说谎”的根本前提,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看花”视域下,李叶飞无疑对此深有体会:他曾错把牙买加的阿基果看成莲雾;发现巴黎寻常水塘的流苏睡莲,就是我国《诗经》里的荇菜;在莫干山看到的紫珠,会想到川濑敏郎《一日一花》里的紫珠瓶插……

图片
碗莲

他接受播客“E本正经”访谈时,曾聊到手机识花软件往往受限于素材形态与花色的趋近、素材地域的局限,产生种种谬误,无法替代看花人的亲眼所见及个人的看花经验、知识储备。一时间,“看花”让一个人几乎回到了可能性的原点。所有标准的答案被打上问号,却不是坠入虚无的深渊,而是轻装上阵,充满好奇心与自主性地开眼看世界。

李叶飞对“看花”的渴慕,亦是如此从量变到质变,扩展到更广场域:现在,要是他走进博物馆,盯着铜器、陶瓷看,往往会判断这扭曲缠绕的线条是什么唐草纹;找到远古器物,看刻画符号上随意几笔的线条,想着若不是动物,会是什么草;赏画,则在想桌上为什么要放那盘水果,背景又是什么花海;甚至,现在逛菜场也只在蔬菜水果区来回……

古人云,“不识鹿则安知食苹之趣与呦呦之声乎……使不识鸟兽之情状,则安知诗人关关呦呦之兴乎”,即是提醒我们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需要先亲自走进大自然。“看花”成长路,不仅指向植物学人文意涵的回归,无疑也是现代博物学对公众进行通识启蒙的价值投射。

看花不是暗夜独行,看花之旅亦不是走马观花。看花之学,更不是浅尝辄止。当我们卸下意义或使命的包袱,无视“学会”的虚妄,便可走进旁若无人的美境。《俱是看花人》不是美学心法,不是“现代性”规训,更不是教人如何为植物拍照的说明书,却折射出“看花”两字背后无尽的魅力与意蕴。这便是看花人对植物学乃至博物学“无用之用”的最美诠释吧?

(图片来自《俱是看花人》一书)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宋观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