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日,“水果骗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网红果蔬里面的门道引发网友关注。卖不出去就起个“科技名”,次果摇身一变成高级果,是不是所有的“网红果蔬”都是营销?3月27日,记者特邀农业专家,揭秘去掉“美颜滤镜”的网红果蔬背后的真相。
新鲜小众 你可能买过单
黄金维纳斯、辣椒芒、开花桃、玉米笋、拇指胡萝卜……有没有发现,这些没听说过的果蔬正从网络直播间、生鲜超市、商贩地摊中进入大众视野。相较于普通水果,“网红果蔬”被放置于更大的售卖区域,名称也被更显眼的颜色和铭牌所标注。
“听名字感觉很高级,就买来试试。”“没吃过,商家说是国外新品种,只比国内普通的贵一点点。”“我看到很多人都买,所以也跟风买了。”线上线下,消费者们分享着购物时不同的心路历程。一众缘由里,占比最高的答案却是——名字小众又新奇,让人不自觉甘心掏腰包。
黑话营销 低品也能成新贵
记者在网络平台注意到这样一条留言:“玉米笋看着像玉米,吃起来却脆嫩,它到底是啥?”对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浩川教授给出了确切答案。
“玉米笋不是笋,你可以理解它为没长大的玉米,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就被采收了。”李浩川说,这个时期的玉米果穗非常幼嫩,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对肠道健康、帮助消化有一定作用。
正如“玉米笋”一样,将果蔬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品特性转化为营销亮点本无可厚非,但当概念包装开始偏离产品本质时,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信任纽带便悄然出现了裂痕。
撕开华丽的包装,才发现维纳斯不过是黄色的苹果;吃进嘴里,才发现辣椒芒口感和以前吃的普通芒果差不多,甚至果肉还更少。据网上相关视频爆料,水果西蓝花其实就是地里没人要的剩余货,被不良商家进行二次收集包装,再起个别样的名称,以更高的价格送入市场销售。
剩余货形态小,那么就用“可爱”包装,再套个科技感的形容词,将正常营养价值夸大鼓吹,售卖时添加个煽情的故事,P个“与实物不符”的商品图,找水军写点清一色的好评,最后加上精美的包装与酷炫的名字和标语,“新贵”就此诞生。
“网红果蔬”的背后,大多是黑话营销造势。你吃的那个西蓝花其实还是西蓝花,售卖的其实是“被骗”的情绪价值还有商家精心编织的故事溢价。
真假“网红” 须多加甄别
难道加了“水果”前缀的果蔬,都是黑话营销?
“有很多消费者对水果玉米产生怀疑,所谓‘水果’,实际上是人们形象地给这种玉米所做比喻。”李浩川告诉记者,好比从梨树、苹果树、桃树上摘一个果子直接食用一样,这种玉米摘下来剥开叶片后,籽粒洁净,可以不用经过任何加工就直接生吃。
“这类品种其甜味来自可溶性糖而非淀粉,是通过特定基因的作用产生的,由于含糖量高、种皮薄、汁水充足,所以这种玉米被称为水果玉米,说白了就是甜玉米。”李浩川说。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网红果蔬”都有问题,许多是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特色农产品,凝结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于“网红果蔬”的态度,关键在于辨别真伪。
消费者在购买果蔬时,应警惕过分鲜艳的外观以及夸大功效的营销,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可以用App中的“以图搜货”功能进行对比,在线上购物时,对名字长、功能玄、故事离奇的果蔬产品多留个心眼,避免落入骗局。(刘思嘉/视频 范弘烨/文)
【延伸阅读】
根据媒体报道,记者梳理出几种消费者容易交税的“智商果”:
金西梅。其实是小桃子。商家用糖精、色素和防腐剂腌制被“淘汰”的小桃子,使其外观晶莹剔透,冒充新鲜水果,以高价售卖。
爆炸桃。其实是裂口的冬桃。这种晚熟的桃子裂口率较高,属于冬桃中的次果,经营销变成“网红水果”。裂口处有霉斑的不能买。
藏乌梨。这一品种并不存在,是商家将普通梨通过高温加热使其表皮氧化变黑,伪装成高原特产“藏乌梨”并虚构其具有“富硒”“抗癌”等功效高价售卖。
金沙果。其实就是椰子,只是被商家剥了两层外皮涂上一层蜡包装成的所谓高端水果。
嘉宝果。真有其果,但市面上有部分卖家把普通葡萄从枝上剪下来并打上蜡然后一颗一颗精装售卖。真正的嘉宝果的果柄较细,切开里面呈白色,与果柄相对应的另一侧还有个“屁股”。
迷你胡萝卜。其实是用普通的胡萝卜削出来的,一根几毛钱的胡萝卜经人工削一削变得“迷你”身价就涨了几十倍。
水果西蓝花:就是没长大的“残次品”或者是将大的西蓝花削成了小的,经商家一包装变成了所谓的“水果西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