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全球化变局的影响下,全球产业分工正在出现大的调整,尤其是中国。近年来,我国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明显提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产业转移趋势?中国会不会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又该如何定位自己接下来的角色?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充分的分析与回应,文章指出:我们过去理解产业转移的经验可能并不适于用这个时代,因为这一轮产业转移将不由市场机制主导,而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国战略竞争影响的全球产业迁移。本轮产业转移对产能分布和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引发两个终结:第一,从产能分布来看,类似中国这样的单一工厂时代终结,未来将形成“中国+N”的多工厂布局。印度、墨西哥、东盟都将在此轮产业转移中受益,但它们难以达到中国曾经拥有的巨大生产规模,也就无法完全替代中国。第二,从产品价格来看,廉价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代将终结。
在东亚、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产业链中,中国需要重点关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东亚产业链的新趋势。东盟是当下产业转移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将在本轮产业转移中获益最多。一方面,东盟地区经济体类型丰富、劳动力优势显著、政治稳定、基础设施完善;另一方面,东盟也能在中美博弈之中受益。东盟内部,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六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最有潜力承接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工厂。东亚地区的整体产业格局将由日韩-中国-美欧模式转变为中国-东盟-美欧模式。第一,中国将与日韩竞争东亚地区的价值链上游地位。第二,美国将增加从东盟进口的最终品。
对中国来说:中国仍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综合优势,除东部产业转向中西部外,还应转变思路,利用东部县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中国可以积极利用东亚产业链发展的机遇共享发展红利。最后,中国应扩大消费,逐步替代美欧的终端消费市场,让世界工厂真正摆脱对美欧的依赖。在这个意义上,扩大内需不仅是宏观政策,还是区域战略。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原题为《中国会否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的政策选择》。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中国是东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大地依赖东亚产业链。因此在东亚、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产业链中,中国需要重点关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东亚产业链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从市场因素来看,东盟也是当下产业转移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将在本轮产业转移中获益最多。东盟对产业链的承接不仅将提升东亚产业链的规模,也将深刻影响东亚产业链的结构。
(一)东盟优势助推东亚产业链规模增长
在东亚、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产业链中,东亚区域产业链的独特优势是经济体类型更丰富。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梯次结构,即区域内不同经济体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形成产业种类和不同环节的互补性。按照各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处工业化的阶段和产业链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工业化待启阶段;第二类,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低端);第三类,工业化完成阶段(产业链中端);第四类,工业化完成阶段(产业链高端)。在北美区域产业链中,美国和加拿大属于第四类,墨西哥属于第三类。在欧盟区域产业链中,东欧国家属于第三类,西欧国家属于第四类。很显然,北美和欧盟区域产业链均缺少第一类和第二类经济体。在东亚区域产业链中,老挝、柬埔寨、缅甸属于第一类,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属于第二类,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属于第三类,日本、韩国属于第四类。文莱比较特殊,依赖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发达国家。新加坡既可以划归为第四类,也可以将其视作提供高端服务业支撑的发达经济体。这意味着东亚区域产业链的产业种类、分工深度和发展潜力都优于其他两大区域产业链。
东亚区域产业链中的东盟具备很多发展优势。首先是劳动力优势显著。与印度等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国家相比,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工人技能和教育水平普遍较好,具备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墨西哥等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国家相比,东盟的劳动力成本又较低。这一双重优势,使得东盟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成为世界工厂的理想选择。其次,相比非洲和南美等地区,东盟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方面。最后,东盟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生产和物流条件。在过去几十年,东盟政府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在基建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减少生产和运输的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不过,东盟内部也有分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很高,无法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六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才是最有潜力承接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工厂的地区。由于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情况,来对东盟六国进行具体分析。随着东盟六国经济增长,其外贸出口值稳步上升,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在增加(图1)。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已从1999年的接近40%下降至2022年的近20%。与此同时,对于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占据或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当前占比均超过20%。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虽然还不高,但主要源自其尚未释放发展这类产品的潜力,未来有望提升其比重。
此外,东盟与中美两国联系紧密,其在中美博弈中保持相对中立的地位,也使其从大国博弈中受益。首先,中美共同塑造着东南亚的经济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东盟的外贸来看,中美在该地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该区域的主要经贸伙伴,占东盟外贸比重的26%~50%;并且中国在该区域的外贸影响力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与中国接壤且为内陆国的老挝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最高。其次,域外大国出于经济考量均愿与东盟维持良好的经贸关系。中美与东盟的经贸结构存在差异,美国的终端消费市场、中国的中间品供应,共同推进着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发展。美国作为主要终端消费市场,在该地区的出口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最后,尽管背后的动因和目标存在差异,出于战略考量,中美同样支持东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相应地,东盟也正积极参与多个区域与全球协定,如RCEP、CPTPP、IPEF等,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本地区优势。
(二)东亚产业链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随着本轮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整个东亚产业链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基于中国产业链持续向东南亚转移的判断,东亚地区的整体产业格局将由日韩-中国-美欧模式转变为中国-东盟-美欧模式。
第一,中国将与日韩竞争东亚地区的价值链上游地位。中国正放弃产品生产最后期的装配环节,转而向东盟提供中间品,由东盟地区负责完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装配环节。这可以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避免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最终商品的制裁。这在越南等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对美国的出口额持续增加中也有所体现。中国对越南的中间品出口额自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就长期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其中2022年增长率更是高达32%。相比之下,越南从日韩的中间品进口额同样维持增长,但增长率并不高,分别是9%和12%。在东盟出口蕴含的外国增加值中,中国占比接连超过美国、日本、韩国,从2007年的1.6%上升至2021年的4.7%,几乎增长了2倍。可见,中国将适时地转变其在东亚产业链中的地位,由最终产品的供给国向中间品的供给国转变。而且,随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澜湄合作等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国持续扩大对东盟各个领域的投资规模,其未来的投资额将有极大概率超过日韩,并将与日韩在产业链层面形成竞争地位。东亚产业链布局将朝着中国提供中间品、东盟装配成最终商品的方向演进。
第二,美国将增加从东盟进口的最终品。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大量中低端生产部门向中国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迁移,制造业逐渐空心化。结果导致,一方面,美国在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丧失了国际贸易的主动性,尤其是在医护产品等关键战略产品上受其他国家牵制;另一方面,中国等国家在中低端产业的技术积累逐渐对美国核心的高科技领域形成挑战,进一步对其国家安全及核心竞争力带来冲击。而这些都是美国在东亚产业链重构中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对此,美国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协定与框架约束东盟各国的行为,并加强对东盟各国的产业链安排,达到产业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和“去风险”的目的。从最终品的进口来看,美国将减少从中国进口的最终品,转而增加从东盟进口最终品。比如,2017~2022年,美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份额增加2个百分点。
国际产业转移有其自身规律,中国不可能长期独占世界工厂地位——这也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一方面需要顺势而为,借助产业转移实现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大国博弈带来的挑战。
第一,中国仍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综合优势,并可以充分利用。虽然中国正逐渐丧失劳动力优势,但中国仍可以积极发挥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综合优势,如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等。除东部产业转向中西部外,还应转变思路,利用东部县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主要还是集中于东部大城市和城市周围的都市圈,广大县域未大面积建设劳动密集型工厂,这些区域相较于城市仍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可以承接城市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因此,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优势,但仍可以依靠县域劳动力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综合优势。
第二,中国可以积极利用东亚产业链发展的机遇。(1)中国可以将自身定位为产业链上游国,为东盟六国供应中间品。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为东盟六国的制造业和生产流程提供关键性支持,为其提供中间品和关键零部件。这种合作将促使整个区域产业链更加紧密地融合,提升区域的生产率和竞争力。(2)中国可以积极对东盟六国进行投资,参与其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能源等关键领域。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中国可以助推东盟六国加快发展步伐,共同分享发展红利。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也会为东盟六国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第三,中国应扩大消费,逐步替代美欧的终端消费市场,让世界工厂真正摆脱对美欧的依赖。扩大内需可以帮助中国减少对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特别是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通过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还可以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拥有更大的议价权,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还意味着扩大对别国的需求。扩大自东盟六国进口一方面可以让该区域减少对美欧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民币的流出,扩大人民币在支付、交易中的规模。因此,扩大内需不仅是宏观政策,还是区域战略,可以减少中国和东盟六国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这将让东亚和东南亚区域真正独立起来,成为域内循环的大市场。
编辑 | Yu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