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联合领投壁仞科技,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这是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
2.创始人张文拥有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华尔街担任资深投资人,2019年创立壁仞科技,闯入AI芯片赛道。
3.壁仞科技首款国产高端通用GPU壁砺系列已量产落地,目前展示了四款硬件产品,主要针对人工智能训练及推理应用。
4.由于此,壁仞科技考虑在香港进行IPO,但截至目前,壁仞科技方面对此回应不予置评。
5.上海正加速构建全国产自主可控智能算力体系,以国芯国用夯实AI产业根基,以生态协同打造全球竞争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是一笔鲜少被关注到的融资。
投资界获悉,近日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联合领投壁仞科技,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
壁仞科技,创投圈并不陌生身后掌舵者是哈佛博士张文,他职业生涯始于华尔街,后来回国连续创业,于2019年创立壁仞科技,闯入AI芯片赛道。走过五年历程,壁仞科技经历着种种风波,至今已融资超50亿元。
由此望去,上海AI产业版图一一浮现。
张文带队
壁仞要去IPO了
张文,无疑是壁仞科技的灵魂人物。
他拥有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早年前曾是华尔街一名资深投资人。2011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再度创业,张文受邀回国出任公司CEO。随后在2018年,他又担任商汤科技总裁,主导商汤科技总部落地上海。
目睹着AI芯片的发展大势,张文心中也萌生创业的念头。在他看来,每一个AI应用的底层硬件都是GPU,GPU会成为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而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数据,AI芯片恰恰最需要场景和数据迭代。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张文曾透露,准备创业时无数人都劝他别做,“我是抱着只拿一块钱薪水的心态来创业,就是希望能把这个赛道做好。”
但张文还是下定决心,在2019年创立壁仞科技,这一名字源自武夷山的一幅摩崖石刻“壁立万仞”。尽管他管理经验丰富,但对GPU并不擅长。为此,他请一位哈佛师弟列了一张芯片技术大牛名单,自己再一个一个去谈。
2022年3月,壁仞科技第一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成功点亮。同年8月,壁仞科技发布BR100 系列 GPU,宣称BR100单芯片峰值算力可达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对标英伟达的旗舰产品。
此时的壁仞科技风光无限,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BR100还获得大会最高奖SAIL奖。但BR100当时尚未量产,能耗和行业实用性也未得到验证,再加上公开叫板英伟达,一度引发外界质疑。
官网显示,壁仞科技首款国产高端通用GPU壁砺系列已量产落地,目前展示了四款硬件产品,分别为壁砺™106M、壁砺™106B、壁砺™106C和壁砺™110E,主要针对人工智能训练及推理应用。
与此同时,壁仞科技也向IPO发起冲刺。去年9月,壁仞科技在上海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今年2月传出消息,壁仞科技考虑在香港进行IPO。对此,壁仞科技方面回应不予置评。
崛起于上海,身后VC/PE云集
在壁仞科技的身后,集结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
时间回到2020年6月,成立仅9个月的壁仞科技,宣布完成总额1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创下当时国内同行业A轮融资最高纪录。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IDG资本及华登国际中国基金领投,格力创投、松禾资本、云晖资本、国开装备基金、华映资本、广微控股、耀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方联合参投。
张文曾透露,首轮融资算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之一。时隔一个月,壁仞科技又获得了中芯聚源的战略投资;紧接着完成了Pre-B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云九资本、高榕资本、金浦科技基金、基石资本、海创母基金等跟投,老股东松禾资本、IDG资本、云晖资本、珠海大横琴集团继续追加投资。
随后在2021年,壁仞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中国平安、新世界集团、碧桂园创投联合领投,源码资本、国盛集团国改基金、嘉实资本、招商局资本、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中信证券投资、沂景资本、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中俄投资基金、和玉资本(MSA Capital)、华创资本等跟投,现有投资方IDG资本、云晖资本、珠海大横琴集团等继续追加投资。
此后一段时间,壁仞科技经历种种风波陷入沉寂,直至最新上海国资入局。
据悉,壁仞科技作为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资在AI生态布局中的重要一子。
在上海国投先导基金看来,本次联合领投壁仞科技,不仅在资本层面耐心加持,未来将在技术攻关、产业赋能、生态链接等方面深化资源协同,彰显了上海加速构建全国产自主可控智能算力体系的决心,以国芯国用夯实AI产业根基,以生态协同打造全球竞争力。
上海另一面
今年以来, DeepSeek爆红,宇树机器人出圈。“杭州六小龙”如同一面镜子,引发众多城市反思。在这当中,上海也不例外。
历史总是在上演相似一幕。回想十几年前,上海曾发问“为什么出不了BAT”,后来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涌现出拼多多、小红书、B站等一大批互联网新贵。实际上,身处AI大时代之中,上海并未掉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在产业集群建设上,上海大模型产业在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已颇具规模 。徐汇区侧重推动大模型企业集聚式创新,浦东新区和闵行区聚焦于智算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杨浦则重点布局数字经济领域的垂类大模型。
《新华财经》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业达到24733家,较上年增长5.1%,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及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有104家 。这当中,既有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无问芯穹,还有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AI芯片企业更是一举囊括了摩尔线程、燧原科技、沐曦集成电路……
正所谓“母基金兴,则产业兴”。上海通过引导基金为AI产业发展提供活水。早在2019年,上海发起设立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首期目标规模人民币100亿元,并最终形成1000亿级基金群。
印象深刻的是去年7月,上海签约发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这是由上海市国资委推动设立的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约890亿元,上海国投公司为母基金管理人,成为2024年创投圈最大活水。
其中,人工智能母基金正式落地徐汇区,规模为225.01亿元,重点投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放眼望去,从自动驾驶到大语言模型再到具身智能,GPU已不是个人PC时代一张简单的“显卡”,而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最底层的燃料,已成为AI时代的算力核心,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上海国投先导在投资壁仞科技时所言,从算法到芯片体现单点突破,从芯片到集群实现生态崛起,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筑基,“智算赢未来,国产当自强。”
“投出我们自己的英伟达”,同样也是无数风险投资人孜孜奋斗的梦想。不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技术大牛投身于此,众多投资机构顶着“人傻钱多”的压力也要毅然出手。
这是一场艰难且无法缺席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