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2025年,人形机器人从科幻电影中的虚构形象,真切地走进了现实生活。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身着花棉袄的机器人欢快地扭起“秧歌”,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
如今,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投身其中,围绕人形机器人展开的激烈竞赛已然拉开帷幕。英伟达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新兴赛道的巨大潜力,欲将人形机器人领域打造成公司市值增长的下一个万亿级突破点。
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们不再满足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凭借在智能交互与硬件制造方面积累的优势,纷纷将目光投向机器人新赛道。车企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将人形机器人设为“下一站”。此外,在AWE 2025上,海尔智家、追觅科技、石头科技等多个家电企业也带来了机器人产品。
对此,CNMO推出“人形机器人‘新事重重’”专题报道,本文将和大家讨论的是“手机厂商入局机器人赛道”。不仅仅是特斯拉、小鹏这样的车企,像华为、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也开始入局机器人领域。
手机厂商为何“跨界”?
目前,整个行业都预判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核心入口,手机厂商选择提前布局以占据优势。小米早在2022年就带来了机器人CyberOne(铁大),其不仅具备三维空间感知、环境音识别能力,还能联动米家生态,调节室温、灯光,甚至规划出行路线,这种“人-车-家-机器人”的闭环生态,正是小米抢占未来入口的关键。
小米机器人铁大
而手机厂商在硬件设计、AI算法、供应链管理上的积累,可以无缝迁移到机器人领域。例如vivo的“端-云-芯”协同架构,让机器人具备先天优势。其自研V3芯片、微云台技术为机器人提供视觉与运动控制基础,而蓝心大模型矩阵则成为机器人的“最强大脑”。另一厂商OPPO则将多模态能力引入机器人,让机器人能“听、看、说、做”,其自研的SenseNow框架,集成了语音、视觉、语音等多种模态,使机器人能够理解复杂指令,执行多样化任务。
此外,全球手机市场增速放缓,机器人赛道却潜力巨大。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超14亿台,而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核心增长点。荣耀通过四家子公司布局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利用其在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开发教育、家庭、工业场景应用,这种全场景布局,正是为了应对手机市场饱和,寻找新的增长点。
手机厂商的先天优势
手机厂商造机器人,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技术复用上,手机厂商在AI算法、影像技术上的积累,可以直接复用于机器人。小米的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结合DeepSeek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与逻辑推理。vivo的蓝心大模型矩阵,涵盖10亿至1750亿参数,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等全场景任务。这种强大的AI能力,让vivo机器人能够理解和执行多样化指令。
当前,手机厂商间的竞争已经是生态的竞争,而做机器人也有利于其构建生态闭环。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如鸣志电器、兆威机电等,为机器人提供关节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这种供应链整合能力,让小米机器人能够实现量产,并降低成本。vivo将机器人纳入“手机-MR-IoT”生态矩阵,通过数据互通与场景联动,构建用户生活的“数字孪生”。这种生态协同,让vivo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而在用户需求洞察上,手机厂商长期接触消费者,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OPPO的机器人,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交互。其多模态大模型“大脑”,让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情绪,提供个性化服务。vivo锚定老龄化社会与家务解放两大痛点,开发具备夜间巡视、用药提醒等功能的机器人。这种用户洞察,让vivo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满足家庭场景需求。
“造人”并没那么简单
当然,手机厂商入局机器人赛道也并不都是优势,其同样也面临挑战。其中最大的阻碍是在硬件成本上。机器人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等,仍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华为通过子公司极目科技研发硬件,试图降低核心部件成本,但短期内仍面临供应链挑战。小米通过投资小雨智造等企业,推动“一脑多形”具身智能技术,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此类的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
要想一大产业大规模商用,相应的应用场景也很重要,机器人需与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深度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正因如此,OPPO此前启动了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覆盖物流、医疗、教育等九大场景,这种场景驱动策略,有助于推动机器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vivo则聚焦家庭场景,开发具备清洁、烹饪、安防等功能的机器人,这种场景聚焦,有助于vivo机器人快速落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正如同手机上复杂的隐私条款一样,要想机器人能够更加懂你,用户同样也得让渡出部分隐私数据工机器人学习。这也会涉及到合规性问题。荣耀在开发机器人时,注重数据隐私和安全标准。其自研操作系统MagicOS 8.0,带来平台级AI使能的意图识别人机交互,为智能终端交互定义了新范式。这种技术积累,有助于荣耀机器人确保合规性,提升用户信任度。
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
展望未来,机器人将从“工具”向“伙伴”进化。首先是技术融合,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持续突破,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智能决策能力。小米与阿里平头哥合作开发的RISC-V生态芯片,算力密度比肩英伟达Orin,支持多模态AI交互。vivo的混合现实头显,赋予机器人空间感知能力。这种技术融合,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复杂任务。
vivo头显
其次是场景拓展,机器人将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拓展。华为的机器人在初期主攻汽车总装、能源巡检等工业场景,未来向医疗、教育延伸。OPPO的机器人已覆盖物流、医疗、教育等九大场景,这种全场景覆盖,有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
最后是生态竞争,厂商将通过生态整合与技术创新,构建完整的机器人生态闭环。小米通过“投资+生态”模式,正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链主”,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vivo将机器人纳入“手机-MR-IoT”生态矩阵,构建用户生活的“数字孪生”。这种生态竞争,将有助于手机厂商在机器人赛道脱颖而出。
手机厂商入局机器人赛道,绝非一时兴起,其并不是帮助企业在工厂打螺丝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卡位战。他们凭借技术复用、生态协同和用户洞察等优势,正将“终端入口”的竞争,从手机延伸到更广阔的机器人领域。未来,当我们与机器人“同事”协作、让家庭机器人辅导孩子作业时,或许会感叹:这场棋局,早在今天就已落下关键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