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
明清时期,“联丰”属于大黔的二甲,民国三十年(1941年)隶属于牌军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联丰农会成立,1952年土改完成建立联丰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联丰村更名为联丰生产大队,1966年后,该村寨隶属于清水河公社,1984年联丰生产大队正式更名为联丰村民委员会,直到1994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自然村寨隶属于兴义市清水河镇。2007年根据兴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清水河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撤销联丰村、新华村,设立联丰村。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联丰村。联丰村主要由雨补鲁、阿嘎、云南寨、柴山、烂滩、泥溪河、尾巴田、水塘寨、纳秧、尖山十个村寨组成。
雨补鲁食坊
村事>>
说起联丰村,人们大多会想到雨补鲁。雨补鲁,这座隐匿于兴义市清水河镇联丰村喀斯特自然天坑之中的古老村寨,宛如一枚遗世珍宝,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天坑里的乡愁”。在跌宕起伏的岁月长河中,它历经风雨洗礼,生生不息,从最初陈氏先祖的迁徙定居,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下的旅游胜地,其发展轨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村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技艺、风土民俗,犹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展现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梳理雨补鲁的村史村事,不仅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更是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与历史支撑,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续写雨补鲁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在1964年12月前,此地记作“以补鲁”,其名称含义与毗邻的普安县楼下镇磨舍村的“补鲁嘎”相近。清康熙年间,陈氏先祖陈懿高为躲避豪强逼迫,从盘县先迁纳秧后迁徙至此。他见此地山清水秀、树木繁茂,坑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四面环山、水源充沛,是理想的安居之所,便定居下来。此后,地名历经多次变更,1965年中国地图标记为“依布鲁”,一直沿用至2015年,2015年12月后正式更名为“雨补鲁”。
从行政隶属关系来看,雨补鲁属自然村落,归清水河镇联丰村管辖。1950年4月联丰农会成立,1952年联丰村建立,1958年更名为联丰生产大队,1984年6月又复称联丰村民委员会。2007年9月,新华村撤销并入联丰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迁至原新华村。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下辖生产队或村民小组数量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当地生产组织与社会管理的发展演变。
雨补鲁的传统农业以种植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乌桕、油桐等经济林木也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部分经济收入来源。在养殖业方面,猪、牛、羊养殖较为普遍。其中雨补鲁黑山羊声名远扬,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雨补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之路。
一方面,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多肉植物和铁皮石斛种植,部分农户凭借这些特色种植项目每年获得5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为农业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另一方面,加强与合作社的合作,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打造观光体验农业。通过引入种植大户,对200余亩核心坝子土地进行农旅一体化打造,形成了集农耕、花海、采摘、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观光体验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附加值。
在养殖业方面,雨补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入陆基养鱼项目。陆基高效循环水渔业养殖项目清水河雨补鲁示范点总投资约4500万元,占地56亩,共建有养殖箱体308套。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养殖。经注水调试运行,2017年底出鱼2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水产品,还带动了当地就业。通过“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直接带动30名贫困户参与生产、销售等工作,每个箱体计划每年提留纯收益作为扶贫发展滚动基金,其中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补助贫困户创业,剩余纳入滚动发展基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项目,推动了雨补鲁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清水河风景区中包括雨补鲁天坑在内的具有世界“五最”景点进行报道后,清水河风景区旅游线路知名度逐渐提升,雨补鲁开始受到外界关注。2010年后,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雨补鲁天坑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正式开启大规模旅游开发建设。
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传统古村落改造,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民居风貌改造、道路铺设、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等,同时挖掘和传承古幡会等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开寨仪式、走幡闹元宵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
2016年,雨补鲁被中央美院列为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同年,举办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高峰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上百名知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通过他们的镜头,雨补鲁的美景传播得更远。此后,《爸爸去哪儿》剧组的拍摄以及“品甸小黄姜展销会”等活动的举办,使雨补鲁的知名度持续扩大,2018年7月,雨补鲁获批“中国最佳休闲乡村”,9月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2月获批国家级第五批传统古村落,12月27日获批省级“森林村寨”。2019年,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称号,6月雨补鲁陈氏古幡会获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雨补鲁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景区内交通便利,公交线路与自驾导航相结合,方便游客到达。景区参观免费,设有停车场,村内有多家民宿、特色饭店、农家乐等,提供多样化的住宿和餐饮选择,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了多条特色游线,如传统农作物体验游线、山水田园观光游线、山地徒步探险游线等,并引入了传统客栈、地域美食、特色文演等多种业态,通过合作社参与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黔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文/陈应秋 陈明铭 图/邢贵龙 肖雄)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赵漫漫 李 颖
本期二审:魏浩然 彭原清
编务终审:龙 波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