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北部的山林深处,一场稀土之争悄然上演。
不同于以往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这一次,挑战中国的是一支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KIA)。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参与者”,却企图拿捏住了中国高科技产业链的一块命门。
这场“夺矿战”看似是缅甸内战的延伸,实则是一枚精准击中中国资源安全底线的政治棋子。
KIA夺矿:资源变武器,打的不是钱的算盘
2023年10月,KIA发起攻势,夺下缅北主要稀土矿区,控制了出口通道,并对矿企征收高达20%的“战时税”。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从缅甸进口的稀土氧化物和化合物在2025年2月锐减至311吨,同比下降89%。
KIA的目标不仅是经济收益。根据克钦研究人士丹·盛劳的分析,KIA希望借此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其在缅甸的立场,甚至默许其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
中国对此并未正面回应,仅重申支持缅北和平进程和政治对话。但KIA清楚,中国在缅稀土项目投入巨大,断供不仅冲击市场,也触动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链条上的关键布局。
此次断供直接引发市场波动。上海金属市场数据显示,从2024年9月到2025年3月,重稀土中关键元素铽的价格上涨21.9%,而镝价格虽小幅下滑,但整体仍维持高位。
重稀土广泛用于电动车、电机与军工领域,供应受阻对中国下游制造业构成挑战。尽管大多数稀土最终仍需送往中国加工,但若局势持续胶着,将重塑区域供应格局。
研究机构Adamas Intelligence警告,若缅北矿区长期无法恢复运作,稀土价格将在中短期内持续波动,全球市场也将被迫寻求替代路线。
印度“趁火打劫”?实力不够,野心先行
就在中国与KIA博弈之际,印度悄然现身。据报道,2024年底,印度国有稀土公司IREL派代表赴克钦考察矿区资源,并与KIA举行线上会议,表达合作意愿,甚至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稀土。
这一动作表面上是市场行为,实则透露出强烈的战略图谋:趁中国“被拖住”,印度想在稀土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但印度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克钦与印度东北边境交通极为不便,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更别提印度目前还不具备稀土磁体产业链的完整能力。90%的全球稀土磁体依旧来自中国,印度顶多只能做搬运工,根本谈不上“挑战者”。
更关键的是,印度对武装集团合作的风险有着天然忌惮。合作意向终归只是纸面承诺,实操层面障碍重重。KIA把印度拉进来,不过是为了抬价、向中国施压的谈判筹码。
缅甸政府缺位,中国选择克制
自2021年政变以来,缅甸军政府逐渐丧失对边境地区的控制。2023年的联军攻势后,多个反政府武装夺下大片边疆。KIA则在克钦州建立事实上的边境政权。
尽管如此,中国仍将缅甸军政府视为合法交涉对象,拒绝承认任何形式的武装割据。外交部表态明确:推动政治和谈、恢复秩序,才是解决之道。
克钦方面曾试图以允许稀土库存有限出口向中方“示好”,但矿区全面恢复运作仍需依赖中国企业与技术。新加坡稀土专家托马斯·克鲁默直言:“没有中国,这些矿无法启动。”
更别忘了,中国早已布局稀土多元化,不再像十年前那般依赖缅北。内蒙古、四川、江西等地的资源正加快开发,乃至中非、南美的稀土布局也在有序推进。缅北不是唯一,更不是不可替代。
外部势力煽风点火,意在瓦解中国周边战略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稀土风波背后,不排除存在外部势力的战略推动。从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到如今KIA这类地方武装以资源勒索大国,中国不可能不警觉。
尤其是在中缅经济走廊逐渐成型、跨境电力与交通布局深化的背景下,任何对“通道安全”的干扰,都是对中国区域战略的精准打击。
中国从未放弃和平解决缅甸问题的努力。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态,持续推动缅北和平谈判,并为地区和平提供支持。选择和平,不代表软弱;不承认非法控制,也绝非固执,而是维护国际准则最基本的底线。
中国的克制,不该被误判为退让
KIA此次以稀土为筹码的政治操作,是对中国战略耐心的一次试探,也是中国区域政策是否坚韧的现实考验。
中国不会为短期资源让渡国家底线,更不会为非法武装让路。真正的解决路径,是推动缅甸重建统一、稳定的合法秩序,在合法政府框架内解决争议,而非让地方武装挟资源自重。
对于KIA而言,是时候明白:真正的出路,不是靠绑架资源来换取政治认同,而是靠融入地区稳定秩序,赢得正当身份。
而对于外部觊觎中国战略资源布局的势力来说,这场缅北稀土风波也不过是一个警示:低估中国的战略回旋力,最终只会误判形势,自吞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