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近300名员工挤在酒店的会场,十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大声朗读《大学》、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一个小时后才吃上早饭……这样的职场奇葩现象,倒成了不少企业热衷的培训课。
类似的封闭式学习班似乎效果“显著”,一位参与者表示仅仅用了3天,自己满脑子只剩下那句魔咒般的“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机械复读。除了上课之外,一些企业还要求员工每天晨读名著名言,下班后要在小程序上打卡稻盛和夫的读书笔记,每周集体分享心得……
如今打工人对职场PUA早有抗性,于是一些管理者寄希望于借名人名言之口。“你可以说我没水平,但你不能否认先圣、商业大拿的理论”,这种想法给了类似学习班广阔的市场。可“名人”“名著”式的洗脑,也脱不了指鹿为马、没事找事的PUA本质,这些脱离实际、无法共情的培训课,只会徒耗时间和产生精神内耗,换来的也只是员工的敷衍应付,有人为了完成读书录音打卡,甚至想找AI模仿人声。
企业管理向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很多管理者都梦想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常常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员工不能像“京瓷神话”那样为企业奉献。可与其让员工品尝稻盛和夫的“鸡汤”,不如自己先去真正地读懂这位企业家。别只看到当年京瓷员工为了企业渡过难关而自愿限薪,也要了解事后京瓷对员工的到位补偿。稻盛和夫常说“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经营者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只讲做蛋糕,不讲分蛋糕,学人学一半往往是最大的误读。
认识上的引导并非不重要,但企业管理也要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先做到合理地满足员工的待遇需求,给员工带去安全感,再向上递增地谈归属感,乃至将个人理想与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跳过员工最基本的诉求,直接在精神层面上强制,无异于缘木求鱼。无论是稻盛和夫,还是当代我国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没有一个是只靠组织员工读名言名著获得成功。
更何况当下的年轻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希望被PUA。所谓企业文化,从来不是老板的个人意志,而是企业中所有人个体思想和态度的集合,需要日常一点一滴的真情实意来积累,实现企业责任和员工奉献的双向奔赴。指望借“名人名言”上课来统一所谓思想,复刻那些管理界的传奇,最终只会画虎类犬。
编辑:张欣阳
审稿: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