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一市民在成都环城生态区青龙湖湿地公园路段骑行途中遭风筝线“割头”,在其发布的事发视频中,横着的风筝线将其刮倒在地,并嵌进骑行头盔,将头盔割出近10厘米的裂口。早有伤人案例,也有管理办法,近年来,风筝线伤人的事件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俨然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隐形杀手”。
当风筝线划破头盔的瞬间,人们才惊觉这看似轻盈的丝线,竟能成为致命凶器。据统计,成都环城绿道仅2023年就发生风筝线伤人事件17起,伤者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危及生命。这些数据背后,是安全意识的集体缺位——有人为拍短视频将风筝放至高速公路上空,有人在儿童聚集区肆意放线,更有人用渔线替代传统风筝线,将危险系数提升数倍。
这种“娱乐至上”的心态,折射出城市文明的深层矛盾。在社交平台,#春日放风筝#话题下的打卡照里,风筝线的锐利锋芒被滤镜软化,安全警示被欢声笑语淹没。当休闲需求与公共安全发生碰撞,部分市民选择了前者,却不知自己正将他人置于危险境地。
成都并非对这一隐患没有警觉,早早便出台《环城生态区绿道骑行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放风筝,公园管理方也设置了 137 处警示标志。然而,禁令虽高悬,但现实却是“有令难行”:周末日均3万游客中,违规放风筝者占比达12%,管理方劝导成功率不足30%。这背后,暴露出管理层面的重重困境:仅有规则,却缺乏强硬有力的执行手段,使得禁令宛如无根之萍,徒有其表。管理方在人员配备上捉襟见肘,监管方式也陈旧落后,仅靠人力在偌大园区巡查,面对众多放风筝者,根本无法做到全面管控。此外,现行法规对违规放风筝仅处50-200元罚款,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中,追责比例不足5%。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状,纵容了部分市民的侥幸心理。
想要彻底铲除风筝线这个伤人“隐形杀手”,必须多方携手,构建安全共治生态圈。面对频发的风筝线伤人事件,深圳湾公园的“风筝法庭”模式值得借鉴。该模式通过“现场调解+普法教育+信用惩戒”,将违规者纳入公共信用体系,使违规率下降67%。其他地方不妨在此基础上,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治理路径。比如,建立分级管控体系,划定红色禁放区、绿色体验区(专用放飞场),通过地面标识、电子围栏、AI识别实现精准管控。构建责任共同体,推行“风筝信用积分制”,将违规行为与个人征信挂钩;鼓励骑行俱乐部、风筝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建立“安全督导员”制度;在中小学开展“风筝安全课”,通过VR模拟体验风筝线的破坏力。
市民自身更要筑牢安全防线,增强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的提升,既要靠制度约束,更需文化浸润。打造“风筝文化节”,将安全知识融入风筝制作、放飞比赛等活动;在绿道设置“安全警示长廊”,用全息投影还原伤人事故场景;培育“风筝医生”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提供线体检测、安全指导等专业服务。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伤人隐患才能真正消除。
风筝线伤人事件频发,暴露的不仅是安全隐患,更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足与文明素养的提升空间。唯有将科技防控、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从“被动善后”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当每一只风筝都承载着安全的重量,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春日的诗意与自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